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生态是人类发展的环境基础,经济和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牵引动力和组织力量。客观科学的评价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EES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EES系统的影响分析、EES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模型的选择、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实证分析-以志丹县为例、EES系统的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以榆林为例、结论、对策与展望。全面且深入,构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背景介绍1
1.2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的价值2
1.2.1评价的目的2
1.2.2评价的价值意义2
1.3中外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概述3
1.3.1生态修复3
1.3.2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6
1.3.3协调发展理论演变历程12
1.4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内容和方法21
1.4.1评价内容21
1.4.2评价思路22
1.4.3评价方法23
1.5评价特点23
第2章EES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25
2.1EES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25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25
2.1.2协调发展理论27
2.1.3系统理论29
2.2EES系统协调发展概念界定31
2.2.1EES 系统31
2.2.2EES 系统协调发展33
2.2.3区域EES 系统协调发展35
2.2.4EES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体系37
2.3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38
2.3.1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理论分析38
2.3.2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相关性分析40
第3章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EES系统的影响分析44
3.1生态修复前区域EES系统的状况45
3.1.1生态系统45
3.1.2经济系统45
3.1.3社会系统46
3.2生态修复后对研究区EES系统的影响46
3.2.1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6
3.2.2对经济系统的影响48
3.2.3对社会系统的影响50
第4章EES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模型的选择53
4.1协调发展评价指标53
4.1.1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原则53
4.1.2基于DPSIR概念框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54
4.2协调发展评价综合模型61
4.2.1综合指数模型61
4.2.2协调发展函数模型63
4.2.3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66
4.2.4空间格局分析69
4.2.5主成分分析法70
第5章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实证分析——以志丹县为例72
5.1研究区概况72
5.1.1自然环境概况72
5.1.2社会经济概况73
5.2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74
5.2.1建立DPSIR评价指标体系74
5.2.2数据获取及整理74
5.2.3指标权重的获取75
5.3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76
5.3.1EES 系统综合指数分析76
5.3.2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77
5.3.3生态-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79
5.3.4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80
5.3.5EES系统协调发展分析82
5.4EES系统的协调发展灰色预测分析84
5.4.1预测步骤84
5.4.2数据来源84
5.4.3预测结果及分析85
5.5结论及建议89
第6章EES系统的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以榆林为例91
6.1研究区概况91
6.1.1自然环境概况91
6.1.2资源特征91
6.1.3社会经济概况93
6.2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94
6.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4
6.2.2数据获取及整理95
6.2.3指标权重的获取95
6.3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97
6.3.1EES系统协调发展时序分析97
6.3.2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99
6.4EES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104
6.4.1提取主控影响因子104
6.4.2主控因子回归分析107
6.5结论与讨论108
第7章结论、对策与展望111
7.1主要结论111
7.2对策与建议112
7.2.1调整三大产业结构112
7.2.2加快生态建设一体化114
7.2.3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建设115
7.2.4发展文化产业116
7.3展望117
参考文献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