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重点打造“中国原创”概念,邀请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主编,全面收录中国动物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的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
《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野化猎豹》将为我们讲述动物世界的生死传奇:野化猎豹、棕熊的故事、西风白马、狐狗、再见,老王家的狗、一只象的天堂梦、黑颈鹤……这些动物小说充满了英雄之气、豪迈之情,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反思。看到这些动物的生命历程,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人类自己。
适读人群 :7-10岁
红角腹雉羽毛飘零,背上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咯咯咯咯哀鸣着,蹲在地上爬不起来了。空气中弥散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饥肠辘辘的断魂尾瞪着迷惑不解的眼睛,伸出舌头在红角腹雉的背上舔了舔。它本来就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兽,热的血浆唤醒了它沉睡已久的杀戮野性。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野雉血。受了伤的红角腹雉挣扎着往草丛里挪动,断魂尾眼睛骇然放光,兴奋地号了一声,长长的豹尾在空中潇洒地抡了个圆圈,鞭子似的抽过去,把红角腹雉抽得陀螺似的旋转,瘫在地上,鸡头无力地耷拉在翅膀上,张着嘴,但已叫不出声音来了。断魂尾用前肢搂住红角腹雉,一嘴一嘴地将鸡毛拔下来,贪婪地撕吃起来。
——沈石溪《野化猎豹》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动物小说的灵魂
野化猎豹
棕熊的故事
西风白马
狐狗
再见,老王家的狗
一只象的天堂梦
黑颈鹤
快跑,熊
母狗
杂毛
放下架子,拜动物为师
动物档案
野化猎豹沈石溪猎豹虽属猫科动物,却在形态特征和猎食行为等许多方面与正宗猫科动物有着显著差异。它身材瘦高,四肢细长,膝盖不具髌骨,亦无爪鞘,不会上树,和犬科动物的特点蛮相近的。因此,有些动物分类学家称它为猫科动物的异种,或者说是犬科动物的亲戚。
如果要评陆上动物最佳猎手,当然非猎豹莫属。
它有极强的爆发力,是动物界无可争议的短跑冠军,追撵猎物时速最高可超过100公里,世界上任何一种食草动物一旦被它盯上都无法侥幸逃生。它猎食时既能采用猫科动物埋伏奇袭的战术,凝神屏息躲在暗处等待猎物走近,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击倒,咬住猎物的喉咙,使猎物窒息而亡;也能发挥犬科动物的长处,发现猎物后紧追不舍,长途奔袭,与猎物展开用生命作赌注的赛跑,一直到猎物筋疲力尽,口吐白沫,瘫倒在地任其宰割为止。
猎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以五六只为一小群,共同生活,群体中雄豹的数量多于雌豹的数量,雄雌比例约3:1。这种雌少雄多的婚姻形态,在哺乳类动物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据野外调查,猎豹主要生长于非洲,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它的踪迹。遗憾的是,随着亚洲人口爆炸,在最近三十年里,猎豹在亚洲的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
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印度颇为相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保护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拨了一笔经费给昆明圆通山动物园,要求成立猎豹野化中心,将经过野化后合格的猎豹放归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所谓野化中心,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模拟野生环境,让原本生活在动物园笼舍里的猎豹逐渐适应野外生活。可以这么说,野化中心相当于使动物由动物园居民变成野生动物的学校、中继站和培训基地。
一般人都认为,关押在动物园里的虎豹豺狼,只要打开笼子的铁门放它们出来,它们立刻就是威震山林称王称霸的食肉猛兽。其实不然,动物园的猛兽大部分都是在笼舍里出生笼舍里长大的,徒具猛兽的外形而已。即便是在野外抓获的猛兽,在动物园里待长了,也会异化变质,其行为和心理都与真正的野生猛兽相去甚远。武汉动物园科研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两只从小就生活在动物园里的金钱豹未经任何野化处理就放归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只是在豹脖子上系了个无线电发射器,以便跟踪观察。结果,三天后,一只金钱豹在陡峭的山坡捕捉羚羊时,羊肉没吃到,比惹了一身羊膻味更糟糕的是,金钱豹竟然被羚羊用犄角从石崖上抵落下去,摔进深渊,呜呼哀哉了。
另一只金钱豹勉强活了半个多月,也因饿得实在没办法了去吞吃动物腐尸,得了恶性痢疾,拉肚子拉得虚脱而亡。
设立野化中心是十分必要的明智之举。
圆通山动物园背后有一块荒地,野草丛生,乱石密布,一条小溪流横穿荒地,颇有点南亚风光。荒地四周垒起了三米多高的水泥墙,这里便成了猎豹野化中心。很快,首批五雄二雌共七只猎豹便开始进行野化培训了。
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野化猎豹很简单,不用费太大的工夫就能完成。它们本来就是野兽,从字面理解,野化就是恢复它们的本性,这有何难呢?事实却并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