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他以“优美的语言 格言式的笔触”撰写了大量著作,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他的格言式的警句也被后人编纂出版,颇受西方人的欢迎。
叔本华作品的中译者韦启昌先生,从他翻译的近百万字的译作中,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轮到的与自由》选取了十几万字,以格言录的形式,编译了这部书稿。书稿分人性·性格·道德、人生·幸福·痛苦、自己·他人、人的心理、爱情·婚姻、阅读·学习、科学·哲学、艺术·美学、其他等方面,所选内容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宜大众阅读。
作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文采是晦涩、繁复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叔本华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理——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他以“优美的语言 格言式的笔触”撰写了大量著作,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他的格言式的警句被后人编纂出版,颇受西方人的欢迎。中译者是韦启昌先生,从他翻译的近百万字的译作中,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轮到的与自由》选取了十几万字,以格言录的形式,编译了这部书稿。其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内容是译者新翻译的。书稿分人性性格道德、人生幸福痛苦、自己他人、人的心理、爱情婚姻、阅读学习、科学哲学、艺术美学、其他等方面,所选内容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宜大众阅读。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幸福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谁要从幸福论的角度去衡量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幸福,他就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祸害,而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
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谁要是根据后者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度过幸福的一生,那就是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
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
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如果智者无法达到目的,那只能归于他的运数,但却跟他的愚蠢无关。只要得偿所愿,他就肯定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他所躲过的祸害千真万确在这生活中存在。
就算一个智者为了躲避祸害而做得过了头,不必要地牺牲了生活中的快感愉悦,归根到底他也没有真的有所损失,因为所有的快感愉悦都是虚幻的。因为错过了机会享受一番而感到痛惜,则是肤浅、狭窄的,甚至是可笑的。
我们在没有痛苦的时候,蠢蠢欲动的欲望就向我们映照出种种并不存在的快乐、享受的幻象;这些镜中花、水中月诱惑我们对其亦步亦趋。这样,我们就招来了毋庸置疑、真实不虚的痛苦。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痛惜业已失去了的无痛苦状态——它犹如我们轻率地就摒弃了的天堂,我们只能徒呼奈何地希望一切都不曾发生,宁愿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我们好像总是受到一只邪恶魔鬼的诱惑,它用欲望的幻象引导我们舍弃没有痛苦的状态。其实,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不作深思的年轻人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特别为人们寻欢作乐而设的,这个世界就是实在的幸福所寄住的家园。他们认为,那些无法得到幸福的人只是在获取幸福方面不够聪明、灵活而已。
如果我们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那么,这一个目标就是真实的,我们或许就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