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论(第7辑)》着重关注世界文学发展与文学研究的新动态,重视对全世界文学大奖获得者作品的研究,重视对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的研究等。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翻译、图书评论与研究综述等。
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
为和平而创作:书写的力量有多大?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录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核心问题研讨会专栏
地域文学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
夯实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美国文学研究
记忆再现历史,诗意抗击创伤——评乔伊·哈荷和她的诗集《她曾有几匹马》
真实的“传统”与虚拟的“现实”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时间”叙事与“主体”建构
《金翅雀》中西奥多的成长之路
欧洲文学研究
加缪最后一部小说《堕落》中的基督教因素
现代人的生存历险与信仰追寻之路一再探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
沙威形象及其伦理困境问题
“我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写作”——安妮·恩赖特其人其作
论丘特切夫诗歌的艺术美
西方戏剧研究
命运魔影下的生存尴尬——《俄狄浦斯王》悲剧新解
伦理选择与道德启示——《麦克白》的伦理意蕴
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神力”
关于爱尔兰戏剧运动的历史界定
东方文学研究
永恒的行者——读日本著名登山家植村直己的《远山在呼唤》
从平实浅近到矫揉造作——于坚《尚义街六号》与《纯棉的母亲》诗歌语言比较
当代大学生对《女神》的评价之调查与分析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一个贴近现实主义文学的灵魂——哈金《等待》与《南京安魂曲》再探析
有限而又无限的成长——结构主义视野下《失去的金铃子》新读
关于徐訐居港期间的作品及论战——1950一1981年港台及海外批评史述论
比较文学研究
天使与俗女——E.T.A·霍夫曼与蒲松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明清小说中“欲”与“情”的书写——兼评黄卫总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分析
两副面孔——谈《山海经》两英译本中的山、水和兽
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
长诗,一个诗歌时代的里程碑——胡丘陵先生访谈录
胡丘陵长诗的命名问题
《空心人》与《2001年,9月11日》中的荒原叙事
西方文学地理学成果译介
遗失的地理
文学地理学:重构关联
文学地理学研究
20世纪30年代青岛文人集聚的文学地理分析
《咱们死人醒来时》地理意象与人物之间的对应结构
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水文化研究之于戏剧教学的必要性——以易卜生剧作中的大海峡湾为例
如画美学与华兹华斯的水景描写
地理经验、自我成长和文学研究——博士生课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
一次教学实践
图书评论与研究综述
一部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读《敬隐渔传奇》
现代诗歌研究的新突破——读《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
余秀华荡妇体诗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
民间语言美学价值的重新审视——读《当代小说与民间叙事》
中国想象研究的新风景——读《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
发展群众文化与文学,加强基层舞蹈辅导
文学地理学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文学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
《世界文学评论(第7辑)》: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江少川
我现在正在主持一个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外湖北籍华文作家小说研究”。我现在的困惑就在于,现在移民到海外的湖北籍作家,即我们所指的新移民作家,湖北元素对他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多深?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2013年夏,曾大兴教授在兰州组织召开中国文学地理学年会,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移民小说的空间地理诗学研究》。结合这篇论文,我就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谈谈对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空间地理诗学的思考。
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提出了“空间形式”的理论,随后列斐伏尔、福柯等人发展了这一学说。20世纪末,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开创者萨义德就指出要更多地关注“地理符号以及西方小说、历史作品和哲学文本中蕴含的疆域进行理论上的测绘”。这里特别强调“地理符号”及“疆域”的研究。在国内,文学的空间研究理论逐渐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对空间叙事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探讨都取得了一定成果,21世纪以来,文学地理学研究以不同于过去文化地理学的新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文学的多元研究的领域。我拟从地理空间的视阈研究海外新移民文学,聚焦于新移民作家和文本与地理空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审美关系等进行探讨。
我提出这样几个命题:
第一是“唐人街文学”,唐人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一块飞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空间。唐人街与海外华裔、华侨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是海外华人华侨立足、谋生的历史舞台,它是华人从原乡移植入异域的“飞地”,华文文学当然也与唐人街有天然相依的联系。以北美小说为例,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文学是如此,如汤婷婷的《女勇士》、赵健秀的《唐老鸭》、雷庭招的《吃碗茶》等都以唐人街为背景。新移民华文作家也是如此,如严歌苓的《扶桑》、张翎的《金山》、葛逸凡的《金山华工沧桑录》等也都绕不开唐人街。唐人街是一块特殊的地理空间,它包含着复杂、丰富的历史记忆,它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符号,打上了浓重的华族印记。每当读到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写到的唐人街,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仿佛觉得有某个亲友就住在那异域的远方。唐人街作为特殊的地理空间,承载并上演着华人一幕幕的悲剧,尤其是华侨前辈的淘金梦书写,在唐人街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以北美为例,18世纪,北美发现金矿,早期的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到那里,就开始了他们的淘金梦。先辈们为开发北美西部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开矿、修铁路,却遭受到白人的种族歧视。美国有过长达60多年的《排华法案》,更是将这种种族歧视堂而皇之写在法律之内,种族主义愈演愈烈,旅美学者周敏指出:“唐人街是法律上的排斥华人、制度上的种族主义和社会偏见,这三者综合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