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真实故事。在纽约世贸中心附近,有一个美籍华裔家庭,随着1977年4月小儿子康培的出生,这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便每天都要和死亡打交道。康培是“法洛四联症”患者,此症在医学史上没有一例活过两周岁。但是康培至今还活着,他不断地写科幻故事,还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热情辅导和援助很多感觉自己活得很痛苦的朋友。
然而,康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残志坚人士,也不是生而崇高。他的生活,有悲欢纠葛,有情爱纠缠,也有着和几只狗狗不可思议的生死交情。康培的父亲康海山是当今美国社会强大的中产阶级的一员,也是一个随命运节拍幡然顿悟的自然之子,那种悲喜间心静如水,生死之间来去如归的精神之境,都来得自然而富有张力。
在康家采访期间,作者从一个突兀的采访者,变成某种生活的参与者;从陌生的写作者,被裹挟、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些生命的共存者。当读者一边轻松地、饶有兴趣地“跟着康培混”,也可以一边窥见美国华人某些真实的生态和生机。
有人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相约星期二》。这当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精神指向的确相当接近。本书采用日记形式和大散文体写法,采访状态与往事展现自然交织,题材发掘与故事立意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的阅读感受。
杨道立,大连市慈善总会文化总监,国家一级导演、作家。曾八次出任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总策划、总导演,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曾出版作品《一个节日与一座城市》《一个人的城市无皮书》《道亦有道》等10余部。
康培说他欠一声对不起
在康海山提前对我的“辅导”里,有一点我是必须牢记的:康培不能激动。具体到同我合作——交谈,一要看他的状况,二要掌握好时间。哪怕他说到动情处,如何戛然而止,考验着我的采访功力。
“所有的事我都可以替他回答。”
康先生那份诚恳,不容一丝误解。
但,不光中医信奉一人一宇宙,作家更看重个体的唯一性。我掂量着,如何自然地、不着痕迹地,开掘康培埋在心底里——“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此”的特殊真实。
张世功还专门对我进行了二次辅导,他把本已经很大的眼睛睁得更大,控制住大嗓门,用气声对我说,千万别让他激动啊!
一位不久前咳过血的重度心脏病患者,如果殁于同作家的谈话,这位作家能做何自辩?
我当然不能那么功利,那么残酷。
但康培显然期待倾诉,他有一肚子喜怒哀乐要讲出来。不管我是聊天口吻,采访语气,还是就坐在那儿,像普通访客东拉西扯,他都可以把自己故事中的特别处讲得让他爸爸也感到新鲜。
第一天晚上。晚饭后,我们四个人(三位先生一位女士)很开心地坐在一起聊天。不知谁开的头,反正我直奔主题问起来:
“咳血了,你害怕不?”
“不怕。”
“可是……你,倘若真的清醒自己会走掉,最遗憾的是什么?”
“没有跟妈妈说声对不起。”
全场沉默。
唯我泪奔。
“您知道,我们一直吵一直吵,真的互相有伤害。但是,她给了我生命,为我付出很多。不管怎么说,她是我的妈!”
只生有一个儿子而又爱得不得了的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将死之言,怎能不进入情境,肝胆俱颤!
我立即爱上这个讲理、重情,又能反躬自问的小伙子。
必须承认,埋在康培心底的,是很多作者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座素材富矿。但不管他谈了多么生动的情节,多么复杂的纠葛,在那句离世格言面前,都像情怀高于故事,格局骤变。
我记得自己要求康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两个儿子,他说,“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天才我见过,奇迹也不觉陌生。但他们身上高贵的人性,却是很多社会宠儿难以企及的。
康海山说:最好的保养是不贪恋物质
12点45分,我们陪康培去看牙医。
美国乡村的牙医也是要提前预约的。这次,我记得起码预约了半个月,可见公路边上这间专科诊所生意挺不错。
穿着整洁得体的康培坐在门厅,如不特意说明,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足不出户的病人。他健康,有教养,笑得很灿烂,招人喜欢的样子像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诊所的狗狗很摩登,和同样摩登的几个女病人一样,一颦一笑都能扫除空气中的阴郁。
终于轮到康培了,我和康先生坐在门厅,接续已经不需要任何客套的聊天。
还是思想飘零的碎片,还是无厘头的人生感悟。
他说昨晚上妈妈在电话里告状,说陪她的看护一向很好,最近却开始偷东西。
“肯定冤枉了人家。有必要偷吗?那个人经常拿自己的工钱给她买东西。”
想起自己母亲离世前最后几个月,做事说话没了那让人极为欣赏极为敬重的“人淡如菊”,还挥手扇过保姆耳光。
“医生说因为小脑萎缩,行为失控……”我用自己的家事来开导他对老母亲的担忧。
他摇摇头,说了番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的临别赠言。
“中国女人,我们的母亲,她们经历过战乱、灾荒,很多不幸,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经济拮据和没有钱的记忆,所以她们特别在乎身边的东西,生怕再一次失去。
“凡是惧怕受穷的人,就是做了百万富翁,也会露出乞丐的穷相;若是想清楚钱是个什么东西,只要生活过得去,就会有简单的快乐,脸上的光不比百万富翁少。
“所以,我们这些开始注意保养的人,一定要从不贪恋物质做起,把清贫当成单纯的快乐。衰老到最后,可以让身体被时间领走,但不能让精神丧失尊严。”
我好半天没有话接上去。
康培说他欠一声对不起
在康海山提前对我的“辅导”里,有一点我是必须牢记的:康培不能激动。具体到同我合作——交谈,一要看他的状况,二要掌握好时间。哪怕他说到动情处,如何戛然而止,考验着我的采访功力。
“所有的事我都可以替他回答。”
康先生那份诚恳,不容一丝误解。
但,不光中医信奉一人一宇宙,作家更看重个体的唯一性。我掂量着,如何自然地、不着痕迹地,开掘康培埋在心底里——“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此”的特殊真实。
张世功还专门对我进行了二次辅导,他把本已经很大的眼睛睁得更大,控制住大嗓门,用气声对我说,千万别让他激动啊!
一位不久前咳过血的重度心脏病患者,如果殁于同作家的谈话,这位作家能做何自辩?
我当然不能那么功利,那么残酷。
但康培显然期待倾诉,他有一肚子喜怒哀乐要讲出来。不管我是聊天口吻,采访语气,还是就坐在那儿,像普通访客东拉西扯,他都可以把自己故事中的特别处讲得让他爸爸也感到新鲜。
第一天晚上。晚饭后,我们四个人(三位先生一位女士)很开心地坐在一起聊天。不知谁开的头,反正我直奔主题问起来:
“咳血了,你害怕不?”
“不怕。”
“可是……你,倘若真的清醒自己会走掉,最遗憾的是什么?”
“没有跟妈妈说声对不起。”
全场沉默。
唯我泪奔。
“您知道,我们一直吵一直吵,真的互相有伤害。但是,她给了我生命,为我付出很多。不管怎么说,她是我的妈!”
只生有一个儿子而又爱得不得了的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将死之言,怎能不进入情境,肝胆俱颤!
我立即爱上这个讲理、重情,又能反躬自问的小伙子。
必须承认,埋在康培心底的,是很多作者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座素材富矿。但不管他谈了多么生动的情节,多么复杂的纠葛,在那句离世格言面前,都像情怀高于故事,格局骤变。
我记得自己要求康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两个儿子,他说,“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天才我见过,奇迹也不觉陌生。但他们身上高贵的人性,却是很多社会宠儿难以企及的。
康海山说:最好的保养是不贪恋物质
12点45分,我们陪康培去看牙医。
美国乡村的牙医也是要提前预约的。这次,我记得起码预约了半个月,可见公路边上这间专科诊所生意挺不错。
穿着整洁得体的康培坐在门厅,如不特意说明,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足不出户的病人。他健康,有教养,笑得很灿烂,招人喜欢的样子像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诊所的狗狗很摩登,和同样摩登的几个女病人一样,一颦一笑都能扫除空气中的阴郁。
终于轮到康培了,我和康先生坐在门厅,接续已经不需要任何客套的聊天。
还是思想飘零的碎片,还是无厘头的人生感悟。
他说昨晚上妈妈在电话里告状,说陪她的看护一向很好,最近却开始偷东西。
“肯定冤枉了人家。有必要偷吗?那个人经常拿自己的工钱给她买东西。”
想起自己母亲离世前最后几个月,做事说话没了那让人极为欣赏极为敬重的“人淡如菊”,还挥手扇过保姆耳光。
“医生说因为小脑萎缩,行为失控……”我用自己的家事来开导他对老母亲的担忧。
他摇摇头,说了番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的临别赠言。
“中国女人,我们的母亲,她们经历过战乱、灾荒,很多不幸,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经济拮据和没有钱的记忆,所以她们特别在乎身边的东西,生怕再一次失去。
“凡是惧怕受穷的人,就是做了百万富翁,也会露出乞丐的穷相;若是想清楚钱是个什么东西,只要生活过得去,就会有简单的快乐,脸上的光不比百万富翁少。
“所以,我们这些开始注意保养的人,一定要从不贪恋物质做起,把清贫当成单纯的快乐。衰老到最后,可以让身体被时间领走,但不能让精神丧失尊严。”
我好半天没有话接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