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故事书系:自由》选取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经典故事,对价值观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故事中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品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观。既高度概括,简洁明快,又深入浅出,喜闻乐见;既亲切入理,凝聚共识,又符合历史,合乎实践。
老子的自由思想
孔子的自由思想
墨子的自由思想
自由的杨朱
孟子的自由思想
人是不能自由自在地成长的
宁做自由之龟
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扼杀自由
吕不韦的自由思想要了他的命
自由的戴晋生
实行金融自由政策
“自由”一词的出处
唐朝的言论自由
提倡妇女自由的武则天
宋朝人的自由
给汉族文人一定自由的元朝皇帝
提倡婚姻自由的元曲作家
明朝亡于大臣自由过了头
“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康有为主张自由
不缠足会
梁启超争取自由
支持梁启超争取自由的李蕙仙
戊戌变法给百姓一定的自由
“自由神”孙中山
让更多的人获得自由
……
他聚精会神地写着,把天下的一切全忘了。他的这部书写的是宇宙和人间的规律,从玄之又玄中把它们挖掘出来,揭示给人们。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老子紧张地、艰苦地工作着,终于写完了,但他也病倒了。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楚惠王派令尹子西的儿子领兵伐陈。楚兵在陈国奸淫抢掠,无所不为。不久,陈闵公被杀,苦县县正也被杀了。一群如狼似虎的楚兵闯进老子宅中,见里面空空的,没有什么可抢,便放了一把火,然后悻悻地走了。
这时,老子正因有病在山中散步,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呕心沥血写的书稿却被火烧成灰烬了。老子望着灰烬,哭倒在地,从此卧床数月。
转年夏季,老子在亲人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了健康。他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故乡,要西出函谷关,找一片静土,继续研究学问。
老子过函谷关时,在守关长官尹喜的恳求下,写下了五千字的文章,这其实是他被焚文稿的提纲,主要是谈道的。老子说,他谈的道玄之又玄,是了解宇宙一切奥妙的大门。老子写给尹喜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老子》一书。
老子的自由思想显然代表了平民和农民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为奴隶主阶级显然不会主张给民众以自由。由于古代中国较早地告别了奴隶制度和较早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这就使得中国农民同其他国家比较,有了较大的生产和生活自主权。
老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主张,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关这种思想的论说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之中。老子劝诫统治者要“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通过四种类型的君主的对比,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无为而治”主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这些话大意是说:最好的君主,百姓只是知道它的存在;其次的君主,百姓亲近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君主,百姓害怕它;末等的君主,百姓蔑视它。在最好的君主统治下,百姓功业建立、事情办成了,不认为应当归功于君主,而是归功于自己。
老子为自己的无为主张作了论证,认为无为而治合乎自然规律:“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他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说明无为而治的必要。他以反证的方式说明了有为的害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失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他又正面论证了“无为而治”的好处:“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也,而民自朴。”老子的这段精辟话语是其“无为而治”思想的集中表达,无为而治也就是统治者不扰民,让百姓得以安心生产,给百姓以充分的自由。
同法家的强为政治主张和儒家的积极有为的政治主张不同,老子采取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政治主张。真可谓“反也者,道之动也。”
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在历史上得到佐证,证实它确有成效。汉唐初年奉行“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让百姓享受充分的自由,从而造成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盛民富的局面。
老子的人性论立基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人的本性是由“道”产生和赋予的。“道”自生自发,无私无欲,人性也应当这样。他认为婴儿状态最符合人的本性,而婴儿状态正好是纯朴自然、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
老子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为他的“无为而治”主张提供依据。他说:“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由于统治者生活上的贪得无厌,浮华奢侈,政治上法繁刑重,经济上有苛捐杂税,军事上常频繁征战,道德上多繁琐礼仪,文化上智多使巧,一句话,正是由于统治者苛政扰民的强为政治背离了自然之道,造成了民风日下,人性不再纯朴敦厚。要保持和恢复人性自然,必须实行无为政治。人类文明要返回到原始社会状态是办不到的,但反对苛政扰民政治,给百姓以自由则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