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最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
第一篇为“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实践探索的典型历程,分析了从“网络危害论”到“网络工具论”再到“网络社会观”的发展脉络,明晰了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特征;对“网络社会”的概念作出了综合网上网下两个社会空间的整体性界定,并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
第二篇为“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分析论述了网络世界兼有虚拟性与现实性这种双重属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并可归结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研究指出,促进虚实两个世界良性互动的“强强”力量组合和“优优”价值组合的形成,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个层次上的虚实和谐,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
第三篇为“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呈现出虚拟交互、流变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体性特征,在虚拟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主体际性的主客体关系;可以从信息符号的引导与被引导的角度分析这种主客体关系,并运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考察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客体关系的情景依赖性和建构动态性。
第四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本篇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选择了六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归纳分析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经历的技术应用发展阶段,提出了建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专题二分析了博客传播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影响,讨论了博客舆论传播的管理策略。专题三系统提出了描述网络舆论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广泛需要的网络舆情调查问题,从文本内容抽样和内容分析两个环节构建了网络舆论的测量方法。专题四从危机管理原则、管理框架系统和应对机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专题五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特点的案例论证,展开了网络话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专题六进行了大学生常见网络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归类,对目前流行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出修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针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
第五篇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对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了分析。在具体分析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信息内容的传播策略、对于校园媒介的运用策略以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方法,进而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三要素互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本书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最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内容包括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以及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第一篇 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会观
第一节 “网络危害论”时期
第二节 “网络工具论”时期
第三节 “网络社会观”的形成
第四节 “网络社会观”下的思考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当前关于“网络社会”的种种观点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技术维度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维度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化维度
第二篇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第四章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第一节 网络世界的存在定位
第二节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
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
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
第五节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第六节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
第一节 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与虚实和谐
第二节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种组合序列与虚实和谐
第三节 虚实关系的基本类型与虚实和谐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
第三篇 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七章 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哲学史上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学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
第八章 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
第一节 物质生产交往实践与主客体关系
第二节 “生活世界”交往实践与主客体关系
第九章 网络空间的主客体关系
第一节 网络交往的特点
第二节 虚拟主体的特点及主客体关系
第三节 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自组织
第十章 网络社会中的主客体关系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中主客体关系的虚实互动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
第十一章 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校园网的应用和管理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概要
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建设和应用
第三节 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
第十二章 网络博客传播分析与博客舆论引导
第一节 博客的发展现状、影响及其趋势
第二节 博客传播的特点和机制分析
第三节 博客技术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第四节 博客舆论及引导
第十三章 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节 从舆论到网络舆论
第二节 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调查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描述
第四节 网络舆论的测量问题
第十四章 基于网络舆论的高校危机管理研究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危机管理问题
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的高校危机事件特性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第十五章 网络话语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第一节 网络话语及其研究内涵
第二节 网络话语传播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传播效果与网络话语
第十六章 网络心理行为与教育辅导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法
第五篇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第十七章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
第一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表现、特性
第二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性分析
第三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十八章 信息内容要素
第一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信息内容的特点及分析策略
第二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信息内容的传播分析
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传播策略
第十九章 网络媒介要素
第一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网络媒介特点及分析策略
第二节 对不同类型媒介场所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介运用策略
第二十章 用户群体要素
第一节 用户群体的类型以及分析策略
第二节 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
第二十一章 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会观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十余年来,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以遭遇和应对网络负面信息冲击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和网络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从宏观上看,青年群体是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也是最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高等学校是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领域,也是最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
在当前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期,尤其是在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工作研究发展到理论研究、从单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从局部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的过程。伴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