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定  价:74 元

        

  • 作者:张再兴 等
  • 出版时间:2009/9/1
  • ISBN:9787505876057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 
  • 页码:640000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8
8
7
7
6
5
0
0
5
5
7
本书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最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
第一篇为“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实践探索的典型历程,分析了从“网络危害论”到“网络工具论”再到“网络社会观”的发展脉络,明晰了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特征;对“网络社会”的概念作出了综合网上网下两个社会空间的整体性界定,并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
第二篇为“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分析论述了网络世界兼有虚拟性与现实性这种双重属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并可归结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研究指出,促进虚实两个世界良性互动的“强强”力量组合和“优优”价值组合的形成,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个层次上的虚实和谐,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
第三篇为“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呈现出虚拟交互、流变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体性特征,在虚拟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主体际性的主客体关系;可以从信息符号的引导与被引导的角度分析这种主客体关系,并运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考察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客体关系的情景依赖性和建构动态性。
第四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本篇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选择了六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归纳分析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经历的技术应用发展阶段,提出了建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专题二分析了博客传播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影响,讨论了博客舆论传播的管理策略。专题三系统提出了描述网络舆论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广泛需要的网络舆情调查问题,从文本内容抽样和内容分析两个环节构建了网络舆论的测量方法。专题四从危机管理原则、管理框架系统和应对机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专题五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特点的案例论证,展开了网络话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专题六进行了大学生常见网络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归类,对目前流行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出修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针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
第五篇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对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了分析。在具体分析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信息内容的传播策略、对于校园媒介的运用策略以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方法,进而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三要素互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