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1年中日签订修好条规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互等到片面独惠再到废止的过程。其间,日政府扩大领事机构,强化领事职能,在华领馆及领事之多,为他国所不及。在大陆政策支配下,许多领事升为驻华公使乃至外务大臣,成为侵华国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在平时,以外交官、商务官的身份,与中国地方政府交涉,极力维护日本在华“条约权利”,并以武力为后盾,为日本居留民的发展拓展空间;在战时,则卸去外交官衣装,在占领地担任宣抚官,负责“维持治安”,或亲自操起刀枪,参与侵华战争。领事群体丧失了应有良知,恃强凌弱,推行强硬无理外交,其所作所为助长了日军气焰,加快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步伐,同时也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
《近代日本在华领事制度:以华中地区为中心》在国际法视野下,深入探讨了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的运行机制,是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一部力作。
从1871年中日签订修好条规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互等到片面独惠再到废止的过程。其间,日政府扩大领事机构,强化领事职能,在华领馆及领事之多,为他国所不及。在大陆政策支配下,许多领事升为驻华公使乃至外务大臣,成为侵华国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在平时,以外交官、商务官的身份,与中国地方政府交涉,极力维护日本在华“条约权利”,并以武力为后盾,为日本居留民的发展拓展空间;在战时,则卸去外交官衣装,在占领地担任宣抚官,负责“维持治安”,或亲自操起刀枪,参与侵华战争。领事群体丧失了应有良知,恃强凌弱,推行强硬无理外交,其所作所为助长了日军气焰,加快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步伐,同时也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
本书在国际法视野下,深入探讨了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的运行机制,是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一部力作。
导论
一 领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二 中外领事关系的确立
三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一章 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 中日互等领事制度的建立
二 日本在华片面领事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华中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一 上海等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二 汉口等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三 领事馆警察署的设立
第三章 领事与华中居留民
一 华中居留民的人口与职业构成
二 居留民组织及其活动
三 领事对不法居留民的庇护
第四章 领事与华中日租界
一 租界的开辟和扩展
二 领事——“国中之国”的最高统治者
三 租界——日本侵略华中地区的据点
第五章 领事裁判权(上)
一 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
二 日领与治外法权
三 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体系
四 领事裁判权实施情形
第六章 领事裁判权(下)
一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华告日案例——上海苏佑泰案
二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日告华案例——以商标纠葛为中心
三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混合案件——上海美日中商标案
四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非讼案件——汉口田种香案
五 领事裁判权的弊害
第七章 领事与“条约权益”的维护
一 内河航行权
二 关税协定权
三 居住营业权
四 内地旅行权及测绘
第八章 领事与情报
一 领事的情报机构
二 领事的情报调查
三 领事报告的报知体制
第九章 战时中日领事关系
一 战时中日领事关系的性质
二 中华民国驻日使领的撤退
三 日满领事关系
四 汪满领事关系
第十章 伪政权驻日使领的外交
一 伪政权驻日使领机构及其法律地位
二 汪伪使领馆的对日“外交”
三 汪伪大使馆与欧亚诸国驻日使馆的往来
第十一章 日领在汪伪辖区内的活动
一 居留民及领事馆的撤退与复归
二 居留民“被害”调查
三 领事馆警察事务
四 占领地的宣抚工作
第十二章 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撤废
一 清末民初中日法权的交涉(1902~1927)
二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日法权的交涉(1928~1931)
三 伪满治外法权的撤废(193l~1937)
四 汪伪政府治外法权的撤废(1937~1945)
第十三章 日本在华领事群体分析
一 领事群体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二 领事群体的教育背景及中国观
三 领事群体的外交行为模式
四 领事群体的协调机制
结语
附录一 日本外务卿、外务大臣历任表
附录二 近代日本驻华大公使表(含汪伪)
附录三 大正年间(1913~1926)日本驻华领事官表
一 大正年间日本驻华领事官高等官表(1913~1926)
二 大正年间日本驻华领事官判任官表(1913~1926)
附录四 日本驻中国各地总领事表(华中地区除外)
一 广州总领事馆(1909年10月升格)
二 间岛总领事馆
三 吉林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四 济南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五 青岛总领事馆
六 天津总领事馆(1902年1月升格)
七 哈尔滨总领事馆
八 福州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九 奉天总领事馆
十 香港总领事馆(1909年10月升格)
附录五 日本驻华中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一 上海总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二 杭州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三 苏州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四 芜湖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五 南京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六 汉口总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七 九江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八 宜昌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九 沙市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十 重庆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十一 长沙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 中日互等领事制度的建立
1862年,日本幕府统治末期,有日人搭乘荷兰商船到上海贸易。两年以后,又有日商经英国领事巴夏礼的介绍,携货到沪交易。1870年,日政府借口中国商人曾在日本采购铜斤,要求向清派驻领事官,并订约通商。是年,日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外务权少丞藤原义质、文书权正郑永宁等受命赴华,与清商谈订约一事。柳原一行8月25自东京出发,9月4日到上海,旋赴天津,先后拜见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和直隶总督李鸿章,递交日本外务卿致总理衙门的信函。此时,清廷深受西方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之苦,对订约问题比较敏感,因此总理衙门采取婉词谢绝的态度,以“大信不约”四字,称可照常通商,但不必议约。后因李鸿章欲“以夷制夷”,上书总理衙门,力主与日本订约,再加柳原的再三恳请,清廷遂允与之议约。在议约过程中,日方援引西方国家之例,欲以《中德条约》为蓝本,订立种种不平等的条款。清廷对此严加拒绝,并自拟以为平等的约稿,作为谈判的基础。由于曾国藩提醒要排除最惠国条款,所以李鸿章等坚持不肯把“一体均沾”的字样写入条文,双方争论不休。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