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碧空丹心-李敏华传
定 价:42 元
- 作者:毛天祥
- 出版时间:2015/1/1
- ISBN:9787504667274
- 出 版 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
- 页码:210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李敏华院士(1917— 2013)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华院士毕生从事塑性力学和应力分析研究,是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也是中国高等学校塑性力学教学体系的创建者。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以李敏华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依据采集小组采集到的实物资料、图像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记叙李敏华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人才培养、学术成就等,试图通过对采集资料的认真分析研究,对李敏华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阐述,以求真实反映李敏华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本传记按照李敏华院士学术成长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来划分章节,全书共分为少年启蒙、青年求学、留学MIT、供职NACA、策划回国、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大、科学春天、鞠躬尽瘁九个篇章,全景展示了她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力学与航空事业拼搏的学术人生。
序
导 言
第一章 少年启蒙
开明母亲的情操熏陶
振华女学的精神引导
务本女中的全面训育
务本学潮的现实洗礼
第二章 青年求学
清华园里的火热生活
纷飞战火中随校内迁
在西南联大转学航空
第三章 留学麻省理工学院
边任教 边准备留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刻苦攻读 严格训练
意志坚定 攻博成功
师承应用力学学派
第四章 供职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应聘NACA 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
挑战燃气轮机涡轮盘强度分析问题
构思独特 方法巧妙 攻克难关
再接再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第五章 策划回国
从NACA 辞职
转入大学工作
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精心策划 绕道欧洲回国
第六章 力学研究所
开创塑性力学新领域
精心培养年轻学子
介入“上天”任务
主持十二室工作
经历调整和动荡
第七章 中国科大
创建高温固体力学的教学体系
独特的专业教材和教学方式
倾心指导培养年轻助教成长
第八章 科学春天
喜招研究生 培养跨世纪力学人才
勇挑重担 从事重大课题研究
历经曲折 建设一流
序
2012 年11 月2 日是李敏华先生的九十五岁华诞,我们怀着崇敬和喜悦的心情向她老人家表示衷心的祝福。
从年轻求学时起,李敏华就怀抱“理工救国”的信念,刻苦读书。当年抗日战争使得学习环境异常艰苦,她从北京的清华大学辗转迁徙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吴仲华先生,共同的理想与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结为伉俪。1956 年,他们同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国家奖,是唯一一对双双获奖的科学家夫妇。
在留学美国期间,虽然作为女博士生留学美国受到歧视,但是因为有“学成之后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这个坚定信念的支撑,李敏华先生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科的第一位女博士,她在完成博士论文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到美国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工作期间,她在基于塑性力学的全量理论解决发动机的强度问题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横加阻挠,但“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李敏华和吴仲华两位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1954 年毅然回到祖国。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李敏华院士是杰出的力学家,是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是20 世纪“中华女杰”之一。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酝酿到正式成立,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设的力学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从回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李敏华先生在研究工作之余,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开设塑性力学课,并亲自撰写教材、讲授课程、指导研究生,为培养中国近代力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1960— 1965 年,李敏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塑性力学专业基础课,我有幸作为她的助教,从而获得她多年的教诲,她知识渊博和待人宽厚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敏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妇女界的榜样。
李敏华院士作为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根据国家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新的课题。她既重视实验,又重视计算。特别应当强调的是,不论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还是在丧子的悲痛之中,李敏华先生都坚韧不拔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不息。她一边为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调研和确定方案而操劳,一边不顾高龄骑自行车到很远的北京计算中心去上机计算。她以实际行动实现她的报国壮志,这种崇高的精神是李敏华院士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李敏华先生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固体力学教研组组长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不仅精心编写了第一部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塑性力学》教科书,为高年级学生设置了《高温固体力学》等专题课,而且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求解问题和从事试验),组织力学所研究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细致安排毕业生实习和论文指导工作。在她亲授的科大学生中先后产生了三名院士和一名将军,李敏华先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高等学校固体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撰稿人毛天祥研究员和王柏懿研究员从收集资料到撰写成文,为这部传记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这部传记在全面梳理李敏华院士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以及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实物与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李敏华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进行研究探讨,分析科学家成长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以期激励李敏华院士事业的继承人与后来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我们用这部传记,奉献给李敏华院士的九十五岁华诞,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和感激以及最诚挚的祝贺。
文摘
1946 年6 月,李敏华通过了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的资格考试,并完成了光弹研究、微分方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等课程的学习。此外,她还听取了一门介绍利用机器进行计算的课程——采用机械方法的数学分析,并且在邓? 哈托教授(Den Hartog)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撰写论文是很辛苦的,因为吴仲华在1947 年2 月取得博士学位后要去位于克利夫兰城(Cleveland)的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Committee of Aeronautics, NACA) 下属的飞行推进研究实验室(Flight Propulsion Research Laboratory)工作。同年8 月,吴仲华正式到任工作,在NACA 担任研究科学家,全家随之迁至克利夫兰城。家庭的变迁要花费不少的精力,从2 月起李敏华只得申请停学,连续春季班和夏季班两个学期没有注册上课。但是,“休学在家”并不意味着在家休息,她一边随着吴仲华搬到克利夫兰安置新家,一边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与研究,甚至经常挑灯夜战。在暑期期间,李敏华还利用中学放假的时机,请一位中学生来家里帮助照顾孩子,以使自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工作,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的进展:1948 年5 月1 日,李敏华达到了博士学位所需的语言要求(德语);5 月8 日,学院有关方面推荐李敏华申报科学博士学位;5 月24 日,提交了题为《可变系数的非线性弹簧系统的亚谐共振(Subharmonic Resonance of System Having Non-Linear Spring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的博士学位论文,同一天还通过了研究领域的最终考试;6 月11 日,获得博士学位,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工科领域的第一位女博士。波士顿报纸《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在报道该届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典礼时特别提到:“中国的李敏华,几个孩子的母亲,证明妇女可以与男子一样,获得博士学位。”
2011 年,为了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和麻省理工肇基150 年,香港益达集团资助出版了一部研究专著《教育之桥——从清华到麻省理工》,书中把李敏华获得博士学位的事情称作“一项纪录”,而且写道:最早从麻省理工获得博士学位的清华留学生是叶玉良和周铭……李敏华则是麻省理工机械工程专业第一位女博士。这些记录,对中国人来说固然有其重要的纪念意义,也与麻省理工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指导教授的努力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