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教研员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课例、教学观察三方面的审思,具体包括作者对课堂教学、阅读、习作、比赛、会议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作者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得较好,书中案例丰富,可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t序
\\t初夏时节,我省著名特级教师、安溪教师进修校李冰霖老师发来新作《一个教研员的语文教学审思》书稿,嘱我为其作序。本自知学识浅薄难以胜任此事,但碍于老朋友情面只好勉为其难,便带着任务细细拜读。
\\t
\\t一看书名,便觉新颖且颇有深意。大家知道,“反思”是课改以来的一个热门词语,作为教师只有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悟出教学之道,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所以,反思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而本书名中的“审思”,比反思显然更进了一步。“审”者,详细、周密,如审视、审慎等;顾名思义,“审思”,即为详细、周密地反思。
\\t
\\t李冰霖老师与我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出身,都担任过县级进修校语文教研员。在长达30年的语文教学、教研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潜心语文教学研究。他主持开展的全国小语会第二批教育科研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荣获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第一部专著《自由习作这样教》,在省内外得到广泛好评。工作之余,李老师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仅发表在正规教育刊物上就有100多篇。现在,李老师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精神,结合当今最新研究成果,对自己的论文、案例重新进行审思,去粗取精,修改润色,编撰了第二本专著——《一个教研员的语文教学审思》。他这种对专业的执着精神、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令人敬佩,而在这样认真细致的审思中形成的学术成果更具有时代感,也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读者阅读、借鉴。
\\t
\\t语文不好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除了语文本身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外,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在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上纠缠不清,诸如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的问题,训练与熏陶的关系等,而且在小学语文界存在盲目“跟风”的习惯,常常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读罢李冰霖老师《一个教研员的语文教学审思》,我最大的感受是,整部书充满了辩证思维,他是在用辩证的观点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
\\t
\\t比如第一辑“我的教学理念审思”中的第一篇《践行新课程必须遵循辩证法》,李老师针对新课改以来在“学科性质”“课程资源”“教学规律的运用”“教学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认识的偏颇与教学实践中的偏差,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与做法。针对“三维”目标,李老师提出要辩证整合,注意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科学认识语言的训练问题。“过去,过分强调工具性,把语言文字训练提到一个不应有的地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但是,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要把语言文字训练一概摒弃,而是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训练,做到‘淡化而不弱化’;提倡人文性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队会课,而是要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有机渗透。”
针对“个性化”阅读与“主流价值取向”;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关系,李老师认为:“其实,强调个性化理解并非要异想天开,并非要曲解或脱离文本的主旨意思;强调张扬个性,并非反对主流价值取向,抛弃传统民族精神和美德;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是一味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并非反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课文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的关系,李老师认为:“语文课应当自始至终重点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虽然,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把握内容,而是感受汉语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