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家国:社会发展、全球化与中国道路:social change,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way towards future
本书收录了作者20多年来脚踏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做的理论和学术探索的文章,其中对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中国道路这三个主题的讨论,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长短不一的一人之言,它们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长期以来理论和实地研究的探索历程,更是当下和今后仍为海内外学界和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道路:梦一样的历程(代前言)/001
**部分 社会发展
来自哥本哈根发展论坛的思考/001
发展主义在中国/008
关于“发展主义”的笔记/016
当今中国农村的劳动者流动/021
不平衡格局下农村发展的困境/071
区域发展是个大问题,真问题/096
什么样的未来更符合我们所有人?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125
健康:发展不能超越的底线/130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155
性别研究的几个“陷阱”/166
第二部分 全球化与现代性问题
全球化:一个新的问题与方法/195
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199
解读现代性/228
全球化的另一面/237
全球化研究的思考与问题/242
关于“第三条道路”/252
多重现代性:跨文化的视角/264
第三部分 中国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的回顾:90年、60年、30年/268
“北京共识”还是“中国经验”?/270
科学发展、中国道路与社区重建/289
小康社会建设:公共资源与公共管理/294
探索新的治理模式/297
黄平谈20世纪80年代:传承与变革/304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沿着费老的足迹/312
“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328
第四部分 余论
全球化时代社会科学遇到的挑战/330
民族的和世界的——简谈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343
从规范化到本土化:张力与平衡/350
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354
知识分子:在漂泊中寻求归宿/357
太庙:世纪末的辉煌?/371
教化的困惑/380
中国科技史方面的泰斗是李约瑟教授,写了好多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他本来是学化学的,自己后来在治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实中国远比欧洲更早就有了很发达的技术。为什么后来近代时期的科技史没有看到中国的贡献?本来,我们也是按着自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走的,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晚清。即使到了晚清遇到洋枪洋炮,按照张之洞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技术层面和物质层面应该是可以学西方的。过去四书五经,解决人际关系、解决伦理和孝等问题,比起西方那套东西,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从来遇到过,是千年未见的新东西。比如说和周边很多地方打交道,在文化上、在社会进步意义上,还是我们的文化更进步、更发达、更先进。但是西方这次入侵,导致中国遭遇西方的强烈碰撞。**代那个时候就有这种强烈碰撞了,因此就有了技术救国的口号。很多早期到清华大学来上学的也是想通过学技术来救国。与它相关的是,学技术去哪儿学?因此就有了教育救国论。
马克思所说的这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到了晚清的中国面临着问题:因为它对外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挑战,对内面临着晚清政府的无能,其中包括腐败,也包括技术层面的无能,只知道四书五经,书法绘画也很厉害,但是国家治理层面没有能力应对新局面和新挑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上层建筑阻碍了晚清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那时,技术救国也已经行不通了,当时持技术救国思想的不只是张之洞提出了体用问题,严复*初到英国也是学造船的,他是**个介绍欧洲的社会科学著作到中国的。不只是他们要走技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鲁迅、郭沫若也是去日本学医的,都是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救国。
为什么行不通?晚清时期的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东西。社会革命到来,不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发展使生产关系成为桎梏,而是生产力被阻碍到再也不能发展的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这个时候已经不能按照马克思设想的正常路子(“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先发展经济,再改变政治。晚清时候的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阻碍得它们不能发展,政治上和思想上也已经无力应对内外的严峻挑战。所以,近代中国的逻辑,是人民不得不革命,不得不先从政治上甚至军事上解决问题,再回过头来搞生产和建设,再回头来发展生产力!
这个过程,是与马克思恩格斯讲的那个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思想的基础,一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从先后顺序上说,我们晚清时候已经不能按照自然历史过程的顺序来,不可能先发展生产力,先发展经济,先有了物质进步做基础,再来进行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这个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