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
\\t 1946年,冷战开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欧洲开始被铁幕有形地分成两半。虽然以色列要到两年后才建国,但正是由于在1946年做出的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决定,导致了此后宿命般的结果。
\\t 1946年,是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独立于世的年份,也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欧洲的帝国都在逐渐走向消亡,尽管帝国主义仍然会以不同形式存续于世。
\\t 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向着最后胜利发起冲击的一年,并最终使得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重新崛起。
\\t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现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决定——以及做出这些决定的人——是怎样塑造了我们当今的世界。
1946年的世界,几乎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除饥饿和疾病,*令人们恐惧的是新的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可能要在曾经打败的德国的盟国间打响……
第一章 我厌倦了让苏联为所欲为
\\t第二章 美国的世纪
\\t第三章 俄国人:沙皇人
\\t第四章 零点:关键时刻
\\t第五章 奥地利忘记过去
\\t第六章 来自冷战的间谍
\\t第七章 紧缩的英国
\\t第八章 莫斯科大剧院的表演
\\t第九章 冷战宣言
\\t第十章 退位危机
\\t第十一章 奸淫掳掠
\\t第十二章 “德国人有麻烦了”
\\t第十三章 “只要回家”
\\t第十四章 “中国这个怪泥滩”
\\t第十五章 铁幕
\\t第十六章 战争迷雾
\\t第十七章 日薄西山的英印统治
\\t第十八章 难民
\\t第十九章 审判与错误
\\t第二十章 希腊悲剧
\\t第二十一章 幸存者
\\t第二十二章 “犹太布尔什维克阴谋” —血祭诽谤
\\t第二十三章 反恐战争
\\t第二十四章 倾听世界 这是转折时刻
\\t第二十五章 法兰西的荣耀—“心中的抵抗”
\\t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的土耳其空城计
\\t第二十七章 血洗加尔各答
\\t第二十八章 日丹诺夫恐怖
\\t第二十九章 国王回归
\\t第三十章 往老鼠洞里灌沙子
\\t第三十一章 总命令—民主
\\t第三十二章 大冰冻
\\t尾声
\\t致谢
第九章 冷战宣言
\\t
\\t在杜鲁门日记中,他将1946形容为“做决定的年份”;他现在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试图解决如何“不让苏联再为所欲为”的难题。在美国看来,从古琴科事件,伊朗争端的持续,对土耳其施压以求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获得一个军事基地,吞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到现在的莫斯科大剧院讲话,这一切都标志着苏联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由于杜鲁门主政之前对外交政策了解甚少,现在他开始征求顾问意见,以坚定其决心。
\\t人们常说,罗斯福在苏联人面前过于“软弱无力”,“很傻很天真”。但他知道与苏联肯定早晚会发生对抗。虽然他的首要任务是击败德国和日本以赢得这场战争,“然后”再着手对付苏联。在他去世之前,他开始表现得更为强硬。
\\t1945年4月1日,罗斯福在去世前不到两周时给斯大林的最后一封电报中写道:
\\t
\\t对在富有成效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共同利益的发展,我无法向您隐瞒我的担忧……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得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如其所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理解的基础,以保障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正由于这些希望和期待催生了我们的决定,而其成果也被密切关注。我们不应让他们感到失望。但迄今为止的缺乏进展令人沮丧……那些我们在会议上作出的政治决定……坦白说我不明白为何会变成这样……我还必须告诉您的是,我对您的政府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冷漠态度还无法完全理解。
\\t
\\t他接着说,苏联希望统治东欧,特别是波兰的意图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将导致美国人民认为“雅尔塔会议是失败的……对影响盟国军队团结的困难和危险,我们可能还要作更坏的打算。”在去世两天前给丘吉尔的最后的话中,罗斯福表示得更为明确:“我们需要尽可能仔细考虑斯大林态度背后的含义和我们下一步应当做什么。”那天他离开华盛顿去佛罗里达的棕榈泉,并在那里去世,他告诉一名信任的记者,《纽约时报》的安妮·麦考密克(Anne O’Hare McCormick):“斯大林不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或许他并不能掌控苏联政府。”
\\t几天之前的3月24日,罗斯福与一位老朋友安娜·罗森博格·霍夫曼(Anna Rosenberg Hoffman)在纽约州北部的海德公园共进午餐。她回忆说:“他拿着一封电报,怒不可遏。他用拳头猛击轮椅的扶手,说“艾弗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是对的。我们不能与斯大林做交易。他对雅尔塔会议上的每一个承诺都出尔反尔。”身价千万的马球商人艾弗里尔·哈里曼是前驻莫斯科大使,已故总统的老朋友,现在则变成杜鲁门的了。他是一个脸色阴郁,惯于躲在幕后的权力掮客。哈里曼从其父铁路大亨E. H. 哈里曼(E. H. Harriman)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富,在航运、银行和石油业都有大量资产。他原来同情苏联——直到自己到了那里并生活过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与苏联官员打交道。“任何谈判……总好像是要重复说两遍。”*
\\t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哈里曼怀疑苏联对于未来的野心渐长。他在从莫斯科返回华盛顿的飞机上——他是最早拥有私人飞机的美国人之一——私下跟杜鲁门说应当强硬起来,并开始挑战苏联:
\\t这些人自以为凭借武力就可为所欲为。他们以为在没有征求我们和其他国家意见的情况下,就可以其决定强行付诸实施。现在苏联的政策有诸多迹象表明,苏联正在成为肆意欺凌弱者的世界强盗,任何其感兴趣的地方都难逃此劫。要改变这一趋势,唯有改变我们的实际对苏政策……不是虚张声势而要坚定果决……的行动。苏联打算建立卫星国的计划对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个威胁。一旦苏联改变主意,欧洲可能面临遭受野蛮入侵。”
\\t在政治上,哈里曼建议继续巩固和加强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