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叙事与文化研究丛书:〈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共分三大部分绪论、正文、余论。绪论部分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评述了《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聊斋志异》之为母本的衍生条件、《聊斋志异》仿作研究、“聊斋戏”研究、聊斋说唱研究、《聊斋志异》衍生的白话小说研究。第一章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论述了《聊斋志异》之为母本的衍生条件;第二章界定了《聊斋志异》仿作的范围,概括了《聊斋志异》的清代仿作之主要特征及其独特价值,个案分析了王韬的《聊斋志异》仿作的文体新变;第三章论述了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与误读,探讨了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方法,个案分析了《胭脂舄》传奇的创作得失;第四章考辨了聊斋俚曲的文体,分析了清代聊斋说唱的审美性,个案分析了《聊斋志异》子弟书处理小说素材的方法;第五章论述了《聊斋志异》衍生的话本小说中的道德强化这一突出特征,个案分析了《醒梦骈言》的浓厚世俗特征。余论阐述了笔者在研究《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过程中所得出的关于衍生作品研究的几点谫识。各章附录分文体列表介绍了《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的概况。
蒋玉斌,男,汉族,1970年生,四川大竹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小说与戏曲研究。先后在《明清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文艺争鸣》、《戏剧文学》、《中国文学研究》、《蒲松龄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清代学术思潮的嬗变与小说评点研究》(编号:10BZW059)、主持主研其他课题九项。代表论文《(聊斋志异)仿作价值论》(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聊斋志异)仿作再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检讨》(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清代川戏兴盛论》(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与误读》(载《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的慕俗心态》(载《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小说的新变:论王韬的(聊斋志异)仿作》(载《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1期)等。
绪论
第一章 衍生条件:《聊斋志异》之为母本
第一节 衍生的内部条件:母本成为文言小说的典范
一 文人抒怀的典型范式
二 史传叙事模式的典型范式
三 诗化的典型范式
四 幻奇为文的典型范式
五 充分发挥文言艺术魅力的典型范式
第二节 衍生的外部条件之一:《聊斋志异》在清代的广泛传播
《聊斋志异》在清代广泛传播的具体表现
《聊斋志异》在清代广泛传播的外因剖析
第三节 衍生的外部条件之二:清代文人对《聊斋志异》的接受——以清人笔记为中心
一 从文学鉴赏角度接受《聊斋志异》
二 从实用功利角度接受《聊斋志异》
三 从娱乐解颐角度接受《聊斋志异》
四 从纪实征实角度接受《聊斋志异》
第二章 《聊斋志异》仿作研究
第一节 《聊斋志异》仿作的界定
一 仿作与续书之关系
二 《聊斋志异》仿作的界定
第二节 《聊斋志异》仿作特征论
一 浓厚的劝惩意识
二 仿史的实录品格
三 谐趣的“意味
四 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三节 《聊斋志异》仿作价值论
一 对《聊斋志异》的传播价值
二 确立了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小说的典范特征
三 针对《聊斋志异》的批评价值
四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四节 个案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新变:论王韬的《聊斋志异》仿作——以《淞隐漫录》为中心
一 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
二 对现代科技的崇尚
三 强烈的民族意识
四 文言小说的文体新变
第三章 “聊斋戏”研究
第一节 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与误读
一 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
二 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误读
第四章 聊斋说唱研究
第五章 《聊斋志异》衍生的白话小说研究
余论:关于衍生作品研究的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王韬的《聊斋志异》仿作中描写了大量的现代科技,与其他文言小说明显不同,对现代科技的特别关注,正是王韬对现代科技的崇尚所致。在《淞隐漫录》中所涉及的现代科技十分广博,有天文、地理、算学、机器制造、枪炮等等,其中航海术和枪炮制造尤显突出。《朱仙》中的朱书素习航海术,惯于海上作战,其舟上备有枪炮,擅长远距离打击敌人;《海底奇境》描写聂瑞图带着一英、一法、一俄、一日四个外国翻译出洋漫游,游历欧洲十数国,后偕异国美女兰娜准备乘巨舶从伦敦至纽约,横渡太平洋时不幸卷入海中;另外《仙人岛》、《海外美人》中都有航海术的描写。《海外壮游》则描写了枪炮的厉害:
是日阅兵,先以废舶立帜海中,然后发炮击之,命中及远,不爽累黍。此演水师也。至操陆兵,悉以新制神枪,一军齐放,有若万道火龙。
其他还有《海底奇境》中描写的水利技术,《苣蔚山庄》中描写的化学和照相术,《阿怜阿爱》中涉及的格致、机器、舆图、天算之学,等等。
王韬在《淞隐漫录·自序》中明确阐述了西人重“器”的技巧与中国重“道”的精神相比更具有实用性:
西人穷其技巧,造器致用,测天之高,度地之远,辨山冈,区水土,舟车之行,蹑电追风,水火之力,缒幽凿险,信音之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