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要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一个铺垫、两次飞跃”的“三部曲”的历史轨迹。其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历史铺垫作用,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其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总主义何去何从?说到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知识,也是一门科学思想,还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科学精神。因此,普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提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逻辑。
曹富雄,男,汉族,1967年生于甘肃定西。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郭淑兰,女,1963年生于辽宁沈阳.l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导论
一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三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变
一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动因
二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历程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本体论”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辨析
二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提问
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应答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论”内容
一 提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何必要
二 解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何以可能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特征
一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变”特征
二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内涵”特征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
中篇
第六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
二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三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三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解读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逻辑梳理
下篇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 追溯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高潮迭起
二 正视现实:马克思主义发展有喜有忧
三 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发展任重道远
第十章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普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
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三 提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
四 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
后记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在于对‘革命’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把‘革命’做广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无产阶级这个特殊阶级的进步的全部活动,那么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理解为指导无产阶级全部基本实践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把‘革命’所指仅限于无产阶级执政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活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关于这种活动的理论指导,就不正确了。”①显然,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其理论要害在于,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来看,这种理解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实证性的关于无产阶级具体活动的具体指导思想,而不是看做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这就贬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适用性和一般指导性意义;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看,这种理解以为马克思主义只对处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意义,而对革命胜利后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指导意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提供了理论根据。因此,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是为了避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必须克服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实证主义倾向。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这一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江先生。李惠斌、叶汝贤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卷)中,针对理论界长期存在的简单复述列宁于1913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这一现象时明确指出:“难道理论界就没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理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