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因素,从如何发现商机到如何整合资源,再到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手把手地教你创业。本书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具体工作的落地实施,不管你是企业高管还是在校学生,不管你是名校毕业还是草根出身,只要你有梦想适合创业,相信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
朱恒源、余佳著的《创业八讲》结合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因素,从发现商机到整合资源,再到管理企业的成长,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手把手地教你创业。
每章都以知名企业或者组织创立初期那些不被人熟知的故事开篇,生动活泼的漫画与翔实的文字相得益彰。
针对创业相关的知识要点,试图结合大家熟知的实例来阐释。我们邀请中国的普通创业者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悟,具体可扫“创业者说”部分的二维码观看视频。这些创业者背景各异,创业的领域也千差外别,但他们都是创业者、也都是普通人,是邻家大哥、是隔壁小妹,他们经历创业的旅程,痛并快乐着。
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描述的是创业者在相关领域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实际挑战。读者在阅读案例时,不妨把自己摆进去,假设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尝试用本章前面的知识和分析框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尝试获得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书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具体工作的落地实施。不管你是企业高管还是在校学生,不管你是名校毕业还是草根出身,只要你有梦想适合创业,相信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
在从事创业教育的16年中,我曾经数次萌生写一本有关创业的普及性读物的念头。其间起起落落,直到这本书呈现给读者,才算了结了一桩心愿。
最初产生这种想法是在我刚从美国学习回来的时候。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第二年就成为了一项全国性赛事。后来被同学们称为“创业之母”的罗建北教授,当时在清华科技园创办国内第一个“孵化器”,也是这项赛事的积极推动者。2000年,罗老师听说我在国外学的就是创新与创业专业,就让我给当年参赛的同学做个培训,讲讲怎么写商业计划书。回想起来,就是创业ABC,可我讲得很生涩—那个时候,Entrepreneurship这个词在国内都不普及,连统一的翻译都没有,一切都是新的。在讲座过程中涉及许多英文术语找不到对应的中文,我只好连中文带英文磕磕巴巴地讲,讲完我自己紧张得一头汗。
不过,也许因为内容还比较新颖,同学们十分热情,纷纷问是不是能有相关的资料。我只好推荐当时国内难得一见的英文书籍和文献。同学们听完后脸上遗憾的表情,让我久久难忘。当时想,如果能有一本适合参赛同学们的关于创业的中文参考书就好了。
不久,我所供职的清华经管学院决定在MBA项目上开设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叫“创新与创业”,并让我讲授其中的专业课《创业管理》。说起来,这门课我在美国完整地学过,只不过我在美国学习的课程,语言、分析框架、案例,都是用英语表达的“美国风”,中国的学生是不是适应,我心里实在没有把握。于是,我在课程中除了引进当时比较新颖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之外,还慢慢地引入中国的材料。21世纪初,正好赶上国内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兴起,媒体上对当时的“互联网英雄”(诸如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人)的创业活动都有报道,素材不少。记得我在课堂上最先用的是《财经》杂志对新浪的系列报道,深受学生欢迎。这段经历启发我,来自国外的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讨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开始着手开发中国的创业案例,来替代国外案例。几年下来,我的课就可以完全基于中国的案例展开,后来我们开发的关于中国创业的案例,还用在哈佛商学院、百森商学院等国外高校的课堂上。2015年暑假,我去沈阳参加第四届全国创业教育研讨会暨“如何教创业”高峰论坛,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同行交流,大家的共识之一是,在中国开展创业教育,只有在通行的创业理论指导下,把应用的情境中国化,让学生既能接触到前沿理论,又知晓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才能让创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看来,我当初误打误撞,这路子还走对了!
案例的材料有了,对写教材的想法反倒冷了下来。一个原因是越教越觉得写教材太难,因为需要对整个内容体系烂熟于心,而我自认为还没达到那个境界;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中国创业活动的日渐活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因应这一需要,许多出版社引进了国外的教材,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自己编写教材,仅我见过的创业教材就不下20种。我们这些教师,不用自己编写教学材料,用别人的现成成果教课,多么方便!于是我把编写一本教材的想法,暂且搁置一边。
再次重拾编写创业通俗读本的计划,得益于在“巾帼梦圆”计划中的经历。2008年高盛公司支持在全球开展的这一创业教育计划,旨在全球培训1万名女性创业者。这个计划要求的特点之一,是授课教师要结合本地创业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我有幸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项目在中国的设计与实施,但这个项目给我提出的新挑战,却无异于开发一门新课,真可谓“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我原来讲的是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下的专业课,学生进入课堂时,已经学过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具备有关商业和企业运营的知识基础,我上课只需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来分析创业问题就行。而“巾帼梦圆”计划是一个短期的培训项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要求,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许多是草根创业者,有的甚至没有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一般人愿意听、不费劲,有收获。备课时,我发现很难为这些普通创业者选到合适的教材—市场上那些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很注重学术的严谨性,理论、公式和模型很多,过于繁复,一般创业者读起来体验并不好。于是,我花了很多工夫,把原来用于MBA项目的课程内容进一步简化、通俗化,形成了课堂笔记和补充材料发给学生。我的努力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一些学生甚至把相关内容整理为“朱教授语录”,通过短信和博客传播,很多学生还鼓励我把它整理集结成书。我慢慢地重拾十多年的想法,想写一本普通读者爱看的创业书,一本类似于国外“口袋书”的创业普及读物。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尝试的成果。我们的目的,是给那些对创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本能够理解创业的入门书,全书的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与通行的创业理论接轨,但内容和案例既包括其他国家创业的实践,也包括对中国创业者尤其是普通创业者的实践的提炼和总结。这本书不仅要内容精练,还要通俗易懂,适应中国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是一本创业的基础普及读物。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四波创业浪潮。关于正在兴起的这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各界有许多讨论。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创业在全中国的普及: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是关键词;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事业开拓,创业是常态。创业活动需要对趋势的判断、对资源的利用、对组织的把控,也需要个人自身的修炼和修为。这些不仅仅适用于创建新企业,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中也有最集中的体现。创业不仅仅是开个公司、运营个淘宝店或者开发个手机APP,创业意味着在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寻求与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整合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商业社会,而且对职业发展、事业进步甚至个人生活都有启发。因此,学习创业,不仅可以学习如何运营一家新企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创业者敢于突破现状的勇气、遇挫不回的韧性和合作共享的气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是每个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不管他将来是不是从事商业方面的工作。
本书的内容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框架,认识创业过程,启迪创业精神。本书适合于对创业现象有兴趣,但对创业没有全面了解的普通读者。
全书共8章,每章围绕创业的一个方面内容展开。第1章讨论创业是什么,为什么当今社会非常需要创新创业;第2章讨论谁在创业、谁适合创业,第3~5章讨论如何创业,分别讨论了创业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问题:识别机会、模式设计和资源整合;第6章讨论如何管理和运营一家新创企业,第7章讨论企业初步成功之后的成长壮大。第8章则讨论与创业相关的技能、方法和思维方式如何应用在商业、社会甚至个人生活的其他领域。
本书的特点我们试图以平实和通俗的方式展开相关内容。每章由四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是开场案例,讲述知名企业或者组织创立初期,那些不被人熟知的故事。之后的第二个模块,我们会展开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要点,并结合大家熟知的实例来阐释。第三个模块是“创业者说”,我们邀请中国的普通创业者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悟。这些创业者背景各异,创业的领域也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创业者,也都是普通人,是邻家大哥、隔壁小妹,他们经历创业的旅程,痛并快乐着。第四个模块是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这部分案例都是问题导向,描述的是创业者在相关领域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实际挑战。读者在阅读案例时,不妨把自己摆进去,假设自己就是案例的主角,尝试用本章前面的知识和分析框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尝试获得自己的解决方案。
感谢我的合著者余佳女士,她是一位创业者,愿意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与我合写这本书,让我十分感动。我自己在学术界写多了“学术八股”,对于语言的运用不免生涩和啰唆,而这本书的性质要求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如果没有余佳对书稿的重新改写,呈现给读者的,将不忍卒读。90后创业者安邦先生专门创作的漫画,为全书增色不少。感谢超星集团的肖月女士,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催促,这本书的写作计划,可能还淹没在我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至今还停留在构想的阶段。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帮助和支持,本书编辑吴亚军先生和程琨女士对本书的初稿、二稿逐一审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本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当代中国的创业者,特别是这16年来选修我的创业课的学生,他们不断地追问,激励我在这个领域一直坚守,不敢须臾懈怠;他们的创业实践,为这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他们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我们思考,给我们启迪,也是我们完成这本书写作的最大动力。
书中存在的错漏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朱恒源2015年11月初稿于清华园2016年2月修改于日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