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管理学与水利科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集成的研究途径,基于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在对用水结构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归纳总结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现有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产业用水结构、三生用水结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及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展开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编制了考虑用水的江苏省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从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特性、用水偏差系数方面剖析江苏省用水的现状特征。(3)构建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产业用水变动的影响因素。(4)试图寻找满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约束的产业用水结构,为此构建了用水结构动态投入产出调控模型。(5)为了全面分析区域用水结构和供需水变化,在分析水资源与经济、人口、环境子系统之间的主要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的基础上,了解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明确模型参数和方程设置,通过系统分析和结构模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江苏省水资源复合利用系统模型。(6)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熵原理,定量测度了江苏省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区位熵,进而构造了用水结构综合区位熵。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以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相互激发而引发的水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水问题主要是粗放的经济增长与急剧的人口增加而导致的国民经济用水及与此同时产生的污废水超过了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长期累积效应。
为应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形势,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治水新理念,后经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国务院3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国办发2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多部高规格文件的颁发,确立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核心,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这些政策、制度和相关实践的全面展开,表明中国未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的必然性。
区域用水总量是区域内农业、工业、生活、生态(河道外)等所有用水主体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集中涌现,由于水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资源和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区域允许用水量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某些经济部门的变动,这些经济部门的变动又会引起其他经济部门的变动,经济部门的连锁反应反过来会对区域用水分配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在国民经济结构的产业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调控区域的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用水总量限制的水资源约束相适应,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普遍面临与亟待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思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梳理了本书所用到的相关理论方法。第3章以2005年为价格基准年,以当年部门“实际用水量”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编制了考虑用水的江苏省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第4章从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特性、用水偏差系数方面剖析了江苏省用水的现状特征。第5章构建了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通过对六个历史时间节点的扩展型投入产出序列表数据的结构分解分析,从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考察了江苏省1997~2000年、2000~2002年、2002~2005年、2005~2007年、2007~2010年五个时段产业用水变动的贡献,从“产业整体一三大产业一各国民经济部门”三个层次,找出了驱动产业用水变动的因素。第6章以2010年江苏省的扩展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2020年的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进行预测,然后建立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对江苏省2011~2020年的产业和用水进行分析优化,直观地分析出经济发展和产业用水之间的关系。第7章在分析水资源与经济、人口、环境子系统之间的主要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的基础上,了解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明确模型参数和方程设置,通过系统分析和结构模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江苏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模拟模型。第8章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熵原理,定量测度了江苏省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区位熵,进而构造了用水结构综合区位熵。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江苏省用水结构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用水结构差异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第9章提出了江苏省用水结构调控的对策建议。
《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研究》:
2.1 投入产出分析
2.1.1 投入产出分析产生与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计量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社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其中的投入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分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其中的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现代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运用了现代数学方法中的高等代数和现代运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所以即便是庞大的经济系统都能够进行描述和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将数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分析方法,一般是先根据经济理论提出模型框架,再根据设计的模型调查或采集数据,以编制投入产出表,然后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并进行分析。其投入产出模型的每一个字母都代表着特指的一项指标,每一个数学方程均表现一种经济数量关系,每一项数学推导式都反映了经济关系的变换。它既不是一种空洞的经济理论,更不是一种单纯的数学方法,而是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投入产出模型是实现两者成功结合的典范(廖明球,2009)。
(1)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1936年8月,列昂惕夫发表了著名论文《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被公认为投入产出分析产生的标志。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般而言其思想渊源分为两部分:一是由魁奈经济表_÷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投入产出分析;二是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投入产出分析。
(2)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投入产出分析首先在美国等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传播与应用;并于60年代初传入中国。经历半个多世纪,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的推广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发展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①全国模型或地区模型向部门模型和企业模型发展;②部门间模型向地区间、国家间模型发展;③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④流量模型向存量模型发展;⑤经济模型向资源、环境模型发展;⑧硬投入模型向软投入模型发展;⑦一般模型向扩展模型发展。目前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应用:①经济结构分析;②宏观经济效益分析;⑧政策模拟;④经济预测与计划论证。
2.1.2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离不开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投入产出表分为投入产出实物表和价值表。实物表反映实物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即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联系;价值表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并运用价值量指标进行编制,反映的是全部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由于实物表受编制投入产出表规模的限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一般以价值型表为主。传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2-1所示。
价值表把整个国民经济视为一个经济系统并将该系统作为描述对象,其中,各经济部门是该系统的诸要素。对此,采用棋盘表式表现各经济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表的主栏是投入栏,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反映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表的宾栏是产出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反映经济部门的产品分配使用去向。主宾栏均包括两个主要栏目,它们交叉生成了表的四个象限,各象限的经济含义如下:
第I象限是中间投入象限,该象限的数据形成一个由,z个经济部门组成的,z阶矩阵。各个元素用Xij表示。从行向看,xij表示i产品用于j部门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从列向看,xij表示/部门在生产中对i产品的消耗量。该部门完整反映了经济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是表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II象限是第1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对应的主栏与第1象限相同,宾栏是最终产品,反映了各经济部门的产品分别有多少数量可供最终消费、投资、出口。行向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列向反映消费、投资、出口的产品构成。
第III象限是第1象限在纵方向的延伸,对应的宾栏与第1象限相同,主栏为最初投入,是增加值构成项目,该象限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列向是各部门的增加值构成,行向是增加值项目的部门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