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定 价:40 元
- 作者:林辰 著
- 出版时间:2017/1/1
- ISBN:9787513239295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91.8
- 页码:11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壮医药线点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绪论部分介绍壮医药线点灸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一章基础理论阐述壮医药线点灸的指导理论、治疗机理、主要功效及特点。第二章壮医穴位基础阐述壮医药线点灸地环穴、经验穴及取穴原则。第三章点灸技术主要阐述壮医药线点灸操作技术。第四章临床应用主要阐述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临床各科多发病、常见病的方法。
《壮医药线点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明确了壮医药线点灸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论、三道两路学说及气血均衡论等为指导理论,梳理了临床用穴、选穴原则规律,规范了操作技术、点灸刺激量及临床应用的方法。《壮医药线点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供壮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壮医学专业教材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为了培养更多符合壮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壮医药专门人才而编写。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支持下,近30年来,我国的壮医药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经过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壮医药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医、教、研机构,在国家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人民群众对壮医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广西中医药大学根据近30年在壮医药科研、教学方面的深厚积淀,开创了壮医药高等教育,于2002年9月正式设立中医学(壮医方向)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核批准,正式设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又一个新的专业——壮医学专业,并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实现了民族医药高等教育的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壮医药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和《中国(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规划纲要》等文件的指导思想,“广西要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动壮瑶医药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广西唯一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教育机构,要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2年9月,为了满足中医学(壮医方向)专业教学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和教师,在总结近20年来壮医药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实践验证,按照教学任务要求,编写了12种内部试用的壮医学本科系列教材。2006年经过重新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我国首套壮医学本科专业教材——高等学校壮医药专业教材,供壮医学人才培养使用。该套教材的出版,不仅实现了高等壮医药教育教材建设零的突破,同时也为壮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2011年,该套教材获得了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近10年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壮医药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成果,这些理论和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后应尽快向教学转化。为此,广西中医药大学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递交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选题申报书,对壮医学专业教材提出了再版申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申报获立项,至此壮医学专业教材首次纳入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十三五”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壮医学专业教材是在2006年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次修订,在保留《壮族医学史》《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将《壮医方药学》分为《壮药学》和《壮医方剂学》,并在《壮医内科学》中增加了壮医儿科的内容,整合为《壮医内儿科学》,在《壮医外科学》中增加了骨伤科学内容,整合为《壮医外伤科学》,同时增加了《壮医针灸学》《壮医经筋学》《壮语基础》3种教材,课程由原来的12种增加到16种。本套教材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壮医药的特色和在医疗、保健、科研、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期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特色教材。
教材是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由于水平所限,本套教材若存在错漏之处,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订时提高。
绪论
一、基本概念
二、发展简史
三、学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基础理论
第一节 病因病机论
一、阴阳失调论
二、三气不同步论
三、三道两路不通论
四、脏腑骨肉失调论
五、气血失衡论
六、毒虚致病论
第二节 治疗机理
第三节 主要功效
第四节 显著特点
第二章 壮医穴位基础
第一节 壮医环穴
一、环穴分布及命名
二、环穴定位及主治功效
第二节 壮医经验穴
一、头部经验穴
二、面部经验穴
三、颈项部经验穴
四、手部经验穴
五、胸部经验穴
六、背部经验穴
七、腿部经验穴
八、足部经验穴
第三节 取穴原则
第三章 点灸技术
第一节 点灸前的准备
第二节 操作方法
一、常规操作手法
二、非常规操作手法
第三节 点灸刺激量
第四节 点灸注意事项
第五节 治疗疗程
第四章 临床应用
第一节 内科疾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痧病
四、中暑
五、胃痛(胴尹)
六、消化不良(东郎)
七、泄泻(屙泄)
八、便秘(屙意卡)
九、眩晕(兰奔)
十、不寐(年闹诺)
十一、头痛(巧尹)
十二、面瘫(哪呷)
十三、肢体麻木(麻抹)
十四、虚劳(涸耐)
十五、消渴(屙幽甜)
十六、瘿病(苯埃)
第二节 外科疾病
一、乳癖(乳腺增生)(嘻缶)
二、乳痈(呗嘻)
三、胁痛(日胴尹)
四、腰痛(核尹)
五、落枕(笃绥)
六、颈椎病(活邀尹)
七、肩周炎(旁巴尹)
八、脚扭伤(扭相)
第三节 妇儿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约京乱)
二、痛经(经尹)
三、更年期综合征(病更年期)
四、小儿发热(勒爷发得)
五、疳积(喯疳)
六、小儿厌食症
七、小儿夜啼(勒爷降痕哋)
八、小儿遗尿(濑幽)
第四节 皮肤及五官科疾病
一、痤疮(叻仇)
二、湿疮(能晗累)
三、白疕(痂怀)
四、皮肤瘙痒症
五、蛇串疮(奔呗啷)
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七、睑腺炎
八、红眼病(火眼)
九、鼻炎(楞涩)
十、咽炎(货烟妈)
十一、耳鸣(惹茸)
耳聋(惹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