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思路、用历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合并为一个整体,建立东西合一的外国文学史结构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本册系统梳理了从古代至19世纪中叶的外国文学发展史,力求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代表
本书分为欧美文学、亚非文学两编,内容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7世纪的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文学、古代亚非文学、中世纪亚非文学等。
继E.H.贡布里希从1935年德文版翻译而来的《世界小历史》一书于2005年出版以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小历史”(LittleHistory),涵盖包括这一本文学在内的众多宏大主题。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他对书籍和阅读充满了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也
本书始终坚守简明扼要、全面系统和与时俱进的编写原则——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均择要阐述;除适当涉及音乐、美术等相关艺术范畴外,新增拥有广大读者的19至20世纪欧美通俗文学和此前少有介绍的大洋洲文学。本书还秉承了历时与共时,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视野,体系完备,辐射面广,内容丰富翔实,是一部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外国文学教材。此次
对于北欧与中国之间的精神连接,主体性是叶隽的关注所在。书中描述的,一方面是“授”者在欧陆的生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者的复杂情况。这两者为历史隔断,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叶隽在全球“文化圈”的格局中探寻“异质”文化的关键功能,最终强调的是世界人文的价值共享。他发现,比起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古典传统:希腊—罗马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自1949年出版以来,陆续被翻译为多种欧洲语言及日语,是比较文学领域赫拉克勒斯式的壮举,也是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的主旨是勾勒希腊语和拉丁语传统影响西欧与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线索,作者带领读者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全书自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亡和日耳曼蛮族
刘洪涛主编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新编教程》是一部专题文学史,以19世纪后期兴起,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全盛期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为阐述对象。全书分绪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其他现代派作家九部分,介绍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流派,以及里尔克、叶芝、庞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本书通过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主体之维和修辞之维两种形态、有效性及其历史价值等问题的研究,以期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认识,扩大文学阅读理论研究的视野。
中国的古典学身不由己地带有比较研究的品质,因为,中国学人研究西方历代古典学问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文明传统的血脉影响和问题意识。何况,即便如今研究中国古典学的中国学人从小也无不接受的是现代的西化教育和学术训练。但是,比较的学问品质绝非意味着动辄就拿中西方经籍穿凿比附,或者在中西先贤之间善通骑驿。毋宁说,由于自晚清以来,中国
《文艺复兴简史》一幅16世纪的名画,暗藏多少文艺复兴的秘密?细品之,可见宗教的纷争与国家的碰撞、科学的革命与哲学的思辨;再品之,又可见东方与西方的竞争和交流、大航海时代的财富与血泪。本书正是从这样一幅名画娓娓道来。将一个触得到、摸得着的全球性文艺复兴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