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诗词集。全书收录了自1913年至1976年间112则毛泽东、周世钊关于诗词酬唱的文字。字里行间既有豪迈激越的博大胸襟,又有情深意长的同窗之谊,更多的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毛泽东诗词》被称为一生要读100本书中的一册。周世钊对毛泽东诗词的注解、论述亦有他特
本书由引言、前编、正编、副编、后编、附录、参考文献及后记组成,主要内容是正编与副编两大部分:正编收录目前收集到的毛泽东致周世钊函电36件(篇),一般包括译稿、注释及手迹三部分;副编收入29篇文稿,其中有毛泽东致其他人函中涉及毛泽东与周世钊的,重要的周世钊致毛泽东信函等。正编和副编分别按时间顺序编排,前编为两位友人在湖南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为背景,联系经典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产生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发展阶段,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发展历程划分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探索以及全面部署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机制、新发
本书讲述一代伟人毛泽东从一个追求进步的普通农家少年逐渐成长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向新生活的人民领袖的伟大历程,着重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读书开启人生、注重以史为鉴、敢于斗争、艰苦奋斗、非凡军事才能、一心为民、坚持调查研究等十二个方面,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和生活片段,展现毛泽东同志不懈奋斗的一生和坚定自信的成长之路,
深邃的历史感与体系化的历史观构成黑格尔哲学独有的特质。黑格尔深刻洞见了资本主义摧枯拉朽的内在力量,并立足时代特征对人类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其在历史的本质性规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超越,根植于对人类历史实践进程的进一步具体考察与
本书收入了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开设的两个系列专题讲座内容。“历史上的哲学观”专题聚焦于中西哲学史上若干富有影响的哲学家,对其哲学观进行了考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演变史略”专题中,作者为突破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传统诠释和编撰模式,采取了一种特殊视域,即从“哲学形态学”的视角
本书立足于中外现代化实践,以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为基础,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分析工具,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原典阅读和原理回溯相结合、将加法与减法相结合、将内史与外史研究结合、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交织、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杂糅,就宏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观论域的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微观角度的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国化,做纵
剩余价值理论诞生150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生产方式全球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实践,迫切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理论自身的逻辑进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