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历程回顾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历程划分为初步荫芽期、探索起步期、基本形成期、走向成熟期和不断完善期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大致呈现出了由矛盾对抗、共生主辅向平等协同转变”的结论。
本书试图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多维视角中的环境治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新时代新使命、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中国之治、美丽世界等不同维度,搭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路径,力图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环境治理现代化图景。
本书系统、深入地对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践与探索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治理、化工围江综合整治、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治理体制机制几个方面,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实例的基础上,对山西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山西省大清河流域唐河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界定了唐河上下游生态补偿主客体,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唐河上下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同时利用单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和离差平方法明确了上下游生态保护成本的分摊比例,
本书选取雾霾问题作为环境风险感知研究的切入点,呈现城市居民环境风险感知与环境应对行为的现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线性模型比较深入分析居民环境风险感知的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ping等中介效果检验方法,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环境风险感知对应对行为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机制,并为政府和相关部
本书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系统评估与总结;探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现状、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等热点内容;聚焦四川全民自然教育实践,探讨自然教育介入保护性社区的居民感知以及全民自然教育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围绕四川水电工程开发区生态环境、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探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