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本书精选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文话文选部分内容及本书提代的选文。本书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学习方法,涵盖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讲授语言素养提高方法的指导性图书。
本书对文学研究中的空间转向与图画转向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同时对文学中自古有之的ekphrasis术语作了较为详尽梳理。通过对核心文献的深入阅读与归纳性阐释,突出核心概念和理论重点,澄清术语内涵和使用语境;同时提供两种转向背景下的文学文本阐释案例,试图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丰富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傅斯年论古典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讲义稿》两大部分,系作者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诗经》的课堂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虽未最终完成,但目前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涉及《诗经》部分可与《诗经讲义稿》参看,而对汉以前文学的考证论述,尤其卓异。《诗经讲义稿》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讲义融考证和注疏为一体,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通俗易懂,
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界说婉约词及其审美特征,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以唐宋婉约词的大家名家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唐宋婉约词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及声韵情调等方面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以期在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的互动观照中深入揭示词体文学独特的文化审美特质,这亦是词学本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所
本书立足新诗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诗歌语言文体自身演变规律,尝试性探讨了诗歌本质及韵律的形成问题。进而推导出五四新诗属于新一轮口语型诗歌,所以新诗的语言应是口语性质的白话,新诗的韵律自然应与轮口语型诗歌文学时代《诗经》民歌的韵律风格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论证了自由和韵律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由诗并非无韵律,韵律是自由的必然性结果。
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以期对吴兴华诗歌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完整的评价。
本书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
《米萝文存》是书画名家易洪斌先生的个人作品集,总计分为五篇,本篇《维纳斯启示录》是作者先后发表于各大刊物的文艺理论文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在应邀或受命写些文艺评论的同时,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撰写了若干理论文章发表一些学术刊物上,并出版了几本通俗美学读物,本篇是这些作品的集结,也是作者这些年来研究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心得。
《站在虚构这边》是诗人欧阳江河的诗学艺术评论集,整本书构建起欧阳江河的诗学知识体系。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诗人对写作的性质,诗人的存在,诗学的历史可能性的思考。站在虚构这边更是表明诗人对写作的敏识,并非僭妄的而是谦逊的。诗人不是效忠于已成的形而上学体系甚至诗歌经典,更不是被动认同写作与生活的表面上的对等,而是捍卫住生存以问题的形式存在,沉溺于对未知事物的迷恋,享受写作带来的活力、热情和欢愉。欧阳江河用自己的概念重新梳理对诗歌的看法,对于诗学研究来说有着莫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