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环境政策复杂多变,是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书试图解释的核心困惑是,面对不同的环境议题,为什么美国政策的动态特征有明显不同?具体而言,环境后果的地理分布如何改变美国的政策倾向?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本书提出了解释美国环境政策动态特征及其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案例比较研究法和过程追踪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的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从阐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路径出发,全面分析了已有相关研究及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区域、城市、产业园区、行业等为案例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效果评估。本书认为,应从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国减污降碳具有较大协同增效潜力,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本书从企业互动视角对中国环境政策的微观资源配置效应进行理论和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一个包含企业研发、规模调整、市场进入退出的数理模型,推导环境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其次,基于1998-2010年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动态OP生产率分解方法测算资源配置效应,并以“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为政策试验,实证检验环境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和微观机制。理论研究主要发现,环境政策影响企业研发、生产规模和进入退出,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并决定加总生产率增长,且不同的政策措施引起的资源配置效应也不同。实证研究
中国目前缺乏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环境政策评估框架,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通过政策评估进行“政策学习”,而这正是本书旨在填补的空白领域。通过回顾国内外政策评估框架相关文献,本书认为悉尼大学教授麦康奈尔(McConnell)提出的政策评估框架具有在中国情境下应用的潜力。麦康奈尔框架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跨越计划、执行和政治三个领域。在清晰定义政策成功和政策失败的基础上,麦康奈尔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一套衡量政策成功或失败程度的指标体系。 然而,这个框架和相关指标体系没有经过测试,其对中国的环境政策的适用性值得考
2021年,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深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环境法治与体制、碳达峰路径研究、绿色发展研究、流域治理与耕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积极调研分析,形成了一批政策研究专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媒体刊发,部分研究成果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运用。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共享、推动成果转化,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对这些优秀成果进行了汇编整理,集结成书,共收录62篇文章。
《环境与贸易方法及实证研究》以作者多年从事环境与贸易投资领域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前沿分析和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出发对环境与贸易投资领域常用的各类方法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并形成环境与贸易投资方法通用范式。同时本书将系统总结近年来作者在环境与贸易投资领域利用上述经典方法开展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不同情形对相关方法进行的改进,从而总结形成环境与贸易方法的实践案例,为后续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的人员提供借鉴后参考。
本书以新时代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研究主线,针对新时代环境财政中存在的税费改革等环境财政收入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环境支出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制度建构价值定位,旨在探索新时代环境财政的法治化路径。本书稿是国内首套结合新时代背景检视并重构中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系列丛书之一。作者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与公共经济政策、税务理论与政策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此书出版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从阐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意义及着力点出发,全面分析了已有相关研究及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典型城市、工业园区、交通部门、无水印刷行业等为案例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效果评估。本书认为,应从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国减污降碳具有较大协同增效潜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本书是作者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针对生态环境数据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特点,本书提出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体系。该套方法体系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扎根理论、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和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典型环境政策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本书以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例,介绍该套方法体系在政策发展现状分析、特征识别、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评估、环境—健康—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及区域间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在产业转移、能源优化、信息共享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根据《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东南亚与中东欧环境政策法规及绿色投资概述》选取了6个东南亚国家(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5个中东欧国家(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塞尔维亚),系统梳理了各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环境管理、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环境国际公约状况,并结合中国企业在各国投资的实践案例,分析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社会风险,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参与和投资一带一路提供对策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