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电子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电子货币逐渐替代传统货币的现象和趋势。电子货币这种以崭新技术支撑的货币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便利,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尤为明显。《货币电子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将电子货币引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系统性地揭示了电子货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
货币电子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电子货币逐渐替代传统货币的现象和趋势。与之相伴随的货币电子化支付是“互联网十传统支付”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货币电子化支付形式更加多样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等都属于此类支付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电子货币大量替代传统的现金货币,银行系统的电子支付清算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现金支付结算,人们的支付方式正经历现金支付到电子支付的转变,人类社会正处于从纸币向电子货币过渡的关键时期。
电子货币的产生被认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与传统的货币形式相比,电子货币具有成本低、独立性强、移动方便快捷、易分割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这种以崭新技术支撑的货币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便利,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对货币电子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不但可以丰富货币理论,为电子货币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而且研究结论可以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中央银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货币电子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人手,将电子货币引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揭示了电子货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最后得出了本书的基本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书包括8个部分:
第1章导论,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另外,本章对货币电子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全球货币电子化的发展现状。
第2章为理论回顾与文献述评,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回顾了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同观点,接着对国内外关于货币电子化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本书研究的问题。
第3章是对货币电子化、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本章在回顾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对货币电子化如何影响货币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深入地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货币电子化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动机的影响;二是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的目标变量及函数中的各个决定变量的影响;三是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第4章是对货币电子化、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本章首先对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回顾,接着介绍了货币电子化背景下我国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趋势,最后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电子货币如何影响货币供给,其中重点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第5章是对货币电子化、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本章在回顾了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将电子货币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货币电子化产生的通货膨胀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第6章是对货币电子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本章首先回顾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其中重点实证分析了货币电子化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第7章是对货币电子化、居民消费行为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本章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货币电子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对消费行为理论进行了回顾,接着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在面临宏观经济冲击时,货币电子化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总结了本书得出的主要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调整的政策建议。
王亮,1983年生,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网络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近3年来,先后在《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经济评论》《经济学家》《金融理论与实践》《当代经济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吴浜源,1987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近3年先后在《国际贸易问题》《经济问题探索》《福建论坛》《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货币电子化概述
1.2.1 电子货币的定义
1.2.2 电子货币的分类
1.2.3 电子货币的特征
1.2.4 全球货币电子化发展现状
1.3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1.6 主要创新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述评
2.1 货币政策无效论
2.1.1 古典学派的观点
2.1.2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2.2 货币政策有效论
2.2.1 瑞典学派的观点
2.2.2 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2.2.3 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
2.2.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
2.3.2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币电子化、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3.1 货币需求理论回顾
3.1.1 费雪方程式
3.1.2 剑桥方程式
3.1.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1.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3.2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2.1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需求目标变量及函数决定变量的影响
3.2.2 货币电子化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动机的影响
3.3 货币电子化背景下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3.3.1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3.3.2 货币电子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
3.3.3 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币电子化、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5章 货币电子化、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6章 货币电子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7章 货币电子化、居民消费行为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