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书法艺术论纲:传统美学视角下的书法艺术
定 价:35 元
丛书名: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
- 作者:张光兴 著
- 出版时间:2013/9/1
- ISBN:9787533328276
- 出 版 社:齐鲁书社
- 中图法分类:J292.1
- 页码:32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书法是文化,是美,是书家对人生、社会的一种深切感悟与艺术解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书法艺术论纲:传统美学视角下的书法艺术》从传统美学视角出发,并结合作者的艺术实践,对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美的创造做了大胆的、深层次的探讨,从观点到表达,都让人耳目一新。
我知道,张光兴是个很勤奋、很刻苦也很执着的人,几十年的努力,他几乎是著作等身了,但作为书学专著,这却是他的第一部。因此,尽管我身体不是太好,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他的这本《书法艺术论纲——传统美学视角下的书法艺术》写个序。
我在几年前曾经讲过,中国的书法家很多,大学校长也很多,但既是大学校长又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家的却少之又少。当我对张光兴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当我把他与某些所谓“书法名人”、“书法大家”(当然,他现在也是大家了)做过比较之后,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简言之两个字:一日“厚”,二日“远”。
所谓“厚”者,就是厚文化,厚底蕴。在这样一个大家公认的浮躁的年代、一个名利欲不断膨胀的年代,张光兴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得住冷板凳,潜心钻研自己的学问,这很让人佩服。而所谓“远”,就是远浮躁,远名利,与此同时近自然,近自我。如果说“厚”做起来不容易,那么“远”就更难了。
在我看来,“远”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淡泊名利、不滞于物的文化精神,而当下书坛最缺乏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我曾在他的《中国十二生肖印·后记》中读到一段话:“我对于篆刻的喜欢(却)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不掺杂任何功利,既不是为了‘刻印换米,维持生计’,更不是为了博得什么功名以光宗耀祖,理由就是两个字——‘乐趣’。”由印及书,我想,他对于书法的勤奋与执着大概也是“乐趣”使然吧?这听上去虽然没有“书以载道”、“书以明道”、“书以贯道”之类的话那样严肃而堂皇,但却是他的心里话,是一个真正懂得书法艺术规律的人讲的话。退一步讲,孔子当年不是还说过“我与点也”吗?何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得那么沉重呢?
接下来,我谈谈光兴的这部书。孔夫子在《论语·述而》中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光兴是一个“信而好古”的人,但他没有遵从“述而不作”的古训。是呀,如果对前人的东西只是“信”和“好”,或者简单地“述”,而不去“作”——发展、创新,那事业还怎么进步?所以,他在书中明确提出“书法艺术的繁荣在创新”,并强调“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我想,光兴的观点是对的。
那么,他在书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创新呢?我只是粗粗地翻过稿子,不可能说得全面,但有几点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
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书法艺术是流动在器与道之间(即感性与理性之间)、兴致与灵感之间的美——它既美在独有的感性形式,更美在笔墨之外的‘别有怀抱’。”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他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是生命的展示、个性的张扬,它更多地强调书家“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况味,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再比如,他对书法艺术尊严的思考:“书法艺术的生存靠尊严。”他非常严肃地指出,“在一种文化形态中,当‘滑稽’比‘崇高’更受欢迎、更有市场的时候,那不能不说是‘崇高’的一种悲哀……(而)书法恰恰是‘崇高’——是‘庙堂艺术’而非‘街头杂耍’,书家应该是京戏行当里的青衣、正旦而不是小丑”。
张光兴,字大拙,一字原上草,山东,台人,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淄博师专校长、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等。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以上重点社科课题4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各类学术文章近200篇,并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然放达”、“遒劲潇洒”的书风。自2002年始,每年坚持到国外(境外)讲学或举办“个展”,是书界公认的“学者型书家”。
绪论
一、客观看待书法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二、书法艺术的生存靠尊严
三、书法艺术的繁荣靠创新
四、要树立良好心态和正确学习方法
第一章 论书法艺术的起源
一、关于书法(汉字)的起源问题
二、我们对书法(汉字)起源的认识
三、汉字书写何以会成为艺术
第二章 论书法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化精神——兼及中西方艺术思维之比较
一、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二、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与文化精神
三、中西方艺术思维的简单比较
第三章 论传统美学与书法艺术
一、儒家美学与书法艺术
二、道家美学与书法艺术
三、禅宗美学与书法艺术
四、屈骚美学与书法艺术
五、市民美学与书法艺术
第四章 论书法艺术价值的实现
一、价值、关系、美(艺术)
二、书法艺术内部关系的构建
三、书法艺术外部关系的构建
附:书风建设问题
第五章 论书体的流变
一、大篆
二、小篆
三、隶书
四、楷书
五、行书
六、草书
第六章 论书法美的创造
一、线条(点画)美及其创造
二、空问美及其创造
三、节奏美及其创造
四、意境美及其创造
五、书法的工具美
六、书法的装饰美
第七章 论传统美学范畴与书法批评——以20世纪书坛大家作品为例
一、范畴与审美范畴
二、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批评
三、关于书法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批评
四、关于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批评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在我心里,书法是圣洁的,她从未被功利污染过——我既不需要“写字换米,维持生计”,更不曾想博得什么功名以光宗耀祖,只求满足我的艺术“理想和情趣”,即通过书法去表达我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认知、对文化的敬畏、对人生的况味、对生命的感悟……正所谓“笔墨之外,自具性情;尺幅之中,别有怀抱”是也。
清人刘熙载讲:“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①如果说,我对书法还有什么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人们能从我的书法中“看到我”、“读懂我”,进而“认可我”。在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中,我曾用一首小诗表达了这种心迹:“幼时迫学欧阳询,稍长又爱赵文敏。汉隶章草都习过,渐渐寻得自家门。”我没想过要去“独树一帜”、“自立门庭”,但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却从未放弃过。这便是我的书法艺术观。
我经常和朋友讲:选择搞书法的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傻子+疯子。我便是后者——既傻又疯。这门艺术看似简单——写字嘛,谁不会?然而它博大精深,太需要功底,太需要付出,你就是投入毕生心血也未必能写出个子丑寅卯。所以,有一位好友曾奉劝我,玩玩可以,千万别痴迷。然而,既然痴迷了,就要初衷不改,奋力前行,且无怨无悔。
4.最后,说说这本书。它是我承担的山东省第“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中的一个重点课题,本应该在2010年完成,由于种种原因却一拖再拖而到了现在。就这本书,我简单说明几点:
其一,笔者注意到,这几年有关书法美学的论著出了不少,它们大都观点新颖、见解深刻,为中国当代书坛的理论建设作出很大贡献。但也不否认,有些所谓“书法美学”只是从西方教科书中“生吞活剥”了几个现成词语,很少切中当今书法艺术发展中的要害。
我始终认为,研究书法美学并非只有西方一条路可走,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部类和审美对象”,是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艺术精华,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智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中国人自己的美学标准、审美视角去分析它、研究它,同样可以探得其艺术真髓——书法本来就是在中国传统美学指导下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艺术”。
其二,本书之所以名日“论纲”,这等于告诉读者两点:一是我特别注重“论”。何谓之论?论就是要提出自己的主张、见解和观点,要向读者宣示自己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对某些问题作出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等明确判断,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或是把他人的意见简单罗列一番,不加分析,不加批评,那样是称不起“论”的。二是强调“纲”——提纲挈领,而非面面俱到,诚如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王士稹所云:“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①所以,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而有些问题却又不惜花费大量笔墨——但,功夫一定是下在“画眼睛”而非“画头发”上。如果说特点,这便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
其三,笔者运用马克思关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理论,认真分析了书法艺术价值实现的内部、外部关系,力图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书法艺术价值体系。这也许可以算作本书的一个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