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著的《季羡林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季羡林先生为当代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哲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王岳川著的《季羡林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20世纪的美学大家和文论大家的精品文化书。该书对季羡林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本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的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论室主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出版著作4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重铸身份”,坚持书法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开端。理论上提倡“文化书法”,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在世界40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
绪论
第一章 求学生涯与学术根基
一、少年时代国学与英文同时奠基
二、留德十年后执教北大半个多世纪
三、研究范围和学术发展的轨迹
第二章 东方学与东方文学
一、东方学与东方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罗摩衍那》《沙恭达罗》与翻译研究问题
三、泰戈尔文学研究的东方学意义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
一、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开拓与建立
二、比较文学与翻译的文化关切
三、中外文学比较的精神互动
第四章 文艺理论与美学反思
一、美学研究转型与中国文论“失语”
二、如何看待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三、如何看待印度古典文艺理论
四、中国文学史必须重写
五、文学话语与政治话语问题
六、学者散文的深情冷眼
七、书法审美与学者书法境界
第五章 文化研究与多元共生
一、大胆提出“河东河西论”
二、人类“四大文化体系”的演化
三、“天人合一”与生态文化观
第六章 东方大家的精神境界
一、20世纪知识谱系之承前启后
二、全球化中东方文化复兴的意义
三、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身份
四、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术建构
五、在高山仰止中怀有常人心态
六、中国身份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附录 两代学者的学术对话
一、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互动和对话
二、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和身份
三、玄奘精神与中外文化交流
四、文化输出的重要艺术环节
五、人间情怀与和谐生命观
季羡林先生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季羡林先生注意到东西方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学发展具有自己的文化命运和文化轨迹。我想进一步说,西方文明曾受东方文明影响!可以说,西方人将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开端,并以各种现代性叙事阐释这一文化源头,进而片面地将西方文化看成人类最初的曙光。事实在于,希腊文化作为一种曾经失落的文明,是近代以来因现代性和全球化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一种连贯的文明形态。②其实,西方文明既不是一种连续性文明,又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而是深深地受到东方文明影响的文明。史学家如是说:“我们之所以由东方开始,不是因为亚洲乃我们所熟知为最古老文明之地,而是因为亚洲文明是形成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背景与基石,而梅因(SirHenryMaine)却误以为希腊与罗马文明乃是现代文明之源。当我们获知大多数重要的发明、经济与政治组织、科学与文学、哲学与宗教,都是来自埃及及东方时,我们定会惊讶不止。”③“随着西欧‘中国文化热’的降温,欧洲人不再视中国为人类知识的发源地,而崇奉希腊人为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在甚嚣尘上的否定中国文化的言论声中,结束了‘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和人与超自然力的神的关系的处理,启发了西方人。
在文字、艺术、宗教等方面,西方文明对近东文明有着诸多借鉴:“在技术方面,无论是建筑学、测量学、城建学,还是军事技术(包括青铜和铁制武器的制造),制造术的发展,雕刻艺术都是从两河流域和埃及传人的。在科学方面,大到天文学、数学、几何学、修辞学,小到具体的对时间的测量,历法的制定,都是由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明开创先河的。就连贸易的艺术,钱币的使用,法律组织和规范社会的观念,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国际条约的签订都由两河流域和埃及人首创。”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明是吸收东方先进文明而获得精神能量的。正是将人置于宇宙中心,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德),才使得现代西方人与古希腊人在坚持人文主义,高扬人性中找到了精神共鸣。那么,当代人为什么会认为西方人的艺术话语、经济网络和价值体系高于东方人呢,这来自于历史的误读。在我看来,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哲学思维、科学精神、民主政治、文艺精神等方面的原创性,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而对希腊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古罗马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古罗马主要通过其帝国势力的扩展和大量的文化持续传播,将希腊城邦狭小区域的思想放大而变成全球性的思想。古罗马使希腊世界化,没有这种量的扩散,古希腊仍然只能是区域性的思想。虽然古希腊和古罗马前后相继,但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文化。希腊更欣赏平静安宁的生活,而罗马则强调强悍的生命活力。希腊人对罗马人的态度夹杂着恐惧和鄙视一一因罗马武力的强盛而感到恐惧,又因罗马没文化而鄙视。希腊人认为自己在诸多方面优于罗马:手工艺、农业技术、优秀官吏具备的人文知识、像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那样的对话、享受生活的优雅,还有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修养等。而罗马人的优势在于军事技术和社会团结,尤其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成为西方法制的基石。②古罗马孕育了西方的“世界精神”,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罗马传播了文化,使得野蛮的罗马人没有使社会变成永久的黑暗,而因其传播文明使西半球明亮起来。当然,这种扩张还形成另一种深刻的观念,在罗马人心目中,罗马帝国在本质上是全世界性的。这种观点传给了基督教会,因此基督教会认为自己超越佛教和伊斯兰教而成为“公教”,具有了审判全世界的先定合法性。古罗马传播全球性的观念一一公教思想使得他们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庭,具有一种普遍的文化,像一个世界性的国家,进而认为基督教以外的都是邪教,西方以外的地方只称为“非西方”。这就如同“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除了人以外都是“非人”一样。这也成为了今天美国的“全球化=全盘西化=美国化”的逻辑。
其实,这个星球最早亮起来的是东方。西方一些词语事实上是从东方汲取的,如果没有中东文明,这些词语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代数、酒精、炼丹、蒸馏器、碱、方位、天顶等。阿拉伯人接受了东罗马帝国的文明以后,促使了文化的融合,出现了这些新的词语。回教徒的接触使得西方人知道了阿拉伯的数字、代数和化学。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希腊文明在语言、宗教和思想方面受两河流域文明启发,在宗教上希伯来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其一神论思想(上帝的超验性、永恒性、全能性、仁慈性),还是人身关系上的“契约观”(A-~t2帝通过外在的立约形式确定关系),以及“末世论”(当末日到来时有上帝派遣的弥赛亚救世会降临),使得西方在上帝信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契约论”,每个生命最终获救、复活和不朽,成为西方文化中的深层无意识。
我注意到季羡林的工作除了研究佛教语言和佛经翻译等,其重心在研究外国文学上。但他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问题还不少,“总起来看,我们的水平还是不够高的。我们的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等方面都有问题。最近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方法论的问题,这是提得非常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