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技术创新路径与政策选择》以企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性选择为核心,详细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方式和方向的微观机制,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现状,探讨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背景下,我国技术进步方向选择的偏差及其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刘小鲁,男,1981年7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在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研发决策与专利竞赛
2.1 企业R&D决策的静态分析
2.1.1 最佳的创新时点
2.1.2 最佳的研发投入
2.2 企业R&D决策的动态分析
2.2.1 风险情形下的动态研发决策
2.2.2 引入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策略相关性
2.2.3 研发过程中的领先与赶超
2.3 总结与评论
第三章 资金约束、学习效应与企业的技术进步模式
3.1 厂商的研发与技术引进决策
3.1.1 自主研发决策
3.1.2 技术引进决策
3.2 资金约束与学习效应
3.2.1 固定成本与自主研发中的资金约束
3.2.2 技术引进中的知识外溢
3.3 总结
第四章 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1 基本假设
4.2 对厂商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决策问题的分解
4.3 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3.1 技术进步中的成本最小化
4.3.2 技术进步幅度与成本函数的性质
4.4 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5 比较静态分析
4.6 联合利润最大化下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7 资金约束
4.8 对技术引进成本函数的讨论
第五章 最优专利制度
5.1 最优的专利长度
5.1.1 最优的专利长度:创新激励还是社会福利?
5.1.2 专利保护长度与创新速度(Horowitz和Lai,1996)
5.2 最优的专利宽度
5.3 累积性创新与创新阻塞
5.3.1 单项初始专利下的创新阻塞(Green和Scotchmer,1995)
5.3.2 “反公共地悲剧”与专利池
5.4 累积性创新中的最优专利宽度
5.4.1 模型设定、分析框架与比较基准
5.4.2 分散决策下的专利许可
5.4.3 专利联盟与社会福利
5.4.4 结语
第六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
6.1 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与经济增长
6.2 计量检验
6.3 总结
第七章 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
7.1 计量模型
7.2 分析样本与数据来源
7.3 变量的选取
7.4 所有制结构与创新能力的转化
7.5 创新能力转化的地区差异
7.6 总结
第八章 我国的偏向型技术进步
8.1 技术进步方向选择的模型分析
8.2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
8.2.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
8.2.2 基于面板VECM的因果检验
8.3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原因分析
8.4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我国实际工资的长期变化趋势
8.4.1 劳动边际产出对实际工资的影响
8.4.2 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劳动边际产出
8.4.3 我国劳动边际产出增长率的构成
8.4.4 实际工资长期变化趋势的内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