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精解》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和军事思想。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节用等,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墨子,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的春秋末期,年轻时曾学习儒术,当时先王之道衰微、下民淫顽不好道义,而儒者们大多还空想着恢复礼乐教化,不顾现实地宣传“有命”“厚葬”等主张。墨子清晰地认识到了儒家学说的这些弊端,于是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倡“兼爱”“非攻”“尚同”“天志”“节葬”等观点,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主张进行争辩。他希望能纠正儒家学说的偏颇、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采用更为现实的手段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来消除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安定。
墨子虽然相传是宋国贵族之后,但到他的时候家道已经衰微,他是以一个平民哲学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所以,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平民出身的哲学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墨家学说更为平民化,在谈论治国等问题上更加侧重底层民众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主要观点,无不深深照顾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希望统治者爱护民众、惠利民众、提拔有贤才的下层士人,反对对普通民众的残酷役使和剥削。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最重要的主张,是墨家精神的核心。也许因为出身低微的缘故,墨子对那些身上虽然有缺点,但却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怜悯之心。所以,他的爱也是最为广博的,和杨朱的“为己”、孔孟的“爱有等差”不同,墨子提倡人们兼爱世上所有的人,无论是对富贵者还是贫贱者,无论是对亲人还是疏远的人都要献以爱护之心。爱护世人,必然要反对对世人危害最大的战争,墨子不仅到处宣传“非攻”的思想,还身体力行,为了制止战争而劳苦奔波,与公输子、楚王等妄图发动战争的人争辩、斗争,迫使他们放弃侵略战争。博爱、和平、无私、献身,这些在当今世界上也最为高尚的品行,都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墨子的学说和行动当中。可以说,墨子的学说从来就没有过时过,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学习。
《墨子》一书,应为墨子去世以后,其门人弟子编纂而成。墨子之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这些学派的弟子根据墨子平生事迹,收集墨子的语录,而完成了《墨子》一书,所以书中很多章节,都存在着三篇主旨一致,而内容稍有差别的文章。
《墨子》一书,多有遗逸,今存版本多分为十五卷、五十三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文字风格也不尽一致。其中,有的篇章谈论墨子的主要思想,有的篇章记述墨子的事迹,有的则讨论墨家的逻辑、辩论理论,还有的总结当时守城备敌的方法。对于这些文章,考虑到守城备敌、解释具体文字等内容和现在实际联系并不紧密,于是并未全部收录,剔除了《经》上下、《经说》上下、《备城门》以下到《杂守》等十几篇文章,而详细注释、翻译了其他阐释墨子主要思想和平生事迹的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阅读到《墨子》一书的精华。
《墨子》存留版本中历来存在很多文字缺失、衍出,语意不详,解释有纷争的地方,本书在翻译时主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中的观点。但因为水平有限,所以疏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谨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同时,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其死后,弟子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收集其语录,集成了《墨子》一书,该书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卷一
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三辩
卷二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卷三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卷四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卷五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卷六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卷七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卷八
明鬼下
非乐上
卷九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卷十
大取
小取
耕柱
卷十一
贵义
公孟
卷十二
鲁问
公输
《墨子精解》:
既然这样,那么要想统一天下的意见,该如何呢?墨子说:为何不尝试着让家君,尝试让家君发布政令来命令他的家人,说:“若见到爱护、有利于家族的,一定要汇报。若见到憎恶、损害家族的,也一定要汇报。若见到爱护、有利家族的便汇报上去,这也相当于爱护、惠利家族,在上者知道了就将赏赐他,众人知道了就将赞誉他。若见到憎恶、损害家族的不汇报上去,这也相当于憎恶、损害家族,在上者知道了就要责罚他,众人知道了就将非议他。”如此整个家族之人,都想得到在上者的赏赐赞誉,而躲避非议、惩罚。故善事人们都汇报,不善之事人们也都汇报。家君得到了善人就赏赐他,得到了恶人就惩罚他。善人得到赏赐,而恶人得到惩罚,则家族必定能够治理了。然而思量这一家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统一的道理去治理政务罢了。
家族已经得到治理,治国的办法只此而已了吗?还不是这样。一国之中家族的数量也是很多的,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家族是对的,而反对别人的家族,因此重者引起动乱,轻者也发生争执。所以又要让家君总理其家族的意见,而使其与国君的意见统一。国君也向国内民众发布政令,说:“若有见到爱护、惠利国家的,必须向上汇报。若有见到憎恶、损害国家的,也必须要向上汇报。若见到爱护、惠利国家的便汇报上去,这也相当于爱护、惠利国家,在上者知道了就会奖赏他,众人知道了就会赞誉他。若见到了憎恶、损害国家的不去汇报,这也相当于憎恶、损害国家,在上者知道了就会惩罚他,众人知道了就会非议他。”如此,全国的人都希望得到在上者的赏赐、赞誉,而尽力躲避非议、处罚。故善事人们要汇报,不善之事人们也要汇报。国君得到了善人就赏赐他,得到了恶人就处罚他。善人获得赏赐而恶人受到惩罚,那国家就一定会得到治理了。然而思考国家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统一的道理去治理政务罢了。
国家已经得到治理,治理天下之道只此而已了吗?还不是这样。全天下国家的数量是很多的,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对的,而反对别人的国家,结果是重者因此战乱,轻者也会发生争执。所以,又要让国君整合一国的意见,使其统一于天子。天子也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若有见到爱护天下、惠利天下的,必须向上汇报。若有见到憎恶天下、贼害天下的,也必须向上汇报。若见到爱护天下、惠利天下的便向上汇报,这也相当于爱护、惠利天下,在上者知道了就会赏赐他,众人知道了就会赞誉他。若见到了憎恶、损害天下的不去汇报,这也相当于憎恶、损害天下,在上者知道了就会惩罚他,众人知道了就会非议他。”如此,全天下的人都希望得到在上者的赏赐、赞誉,而尽力躲避非议、处罚。故善事人们都会汇报,不善之事也都汇报。天子得到了善人就赏赐他,得到了恶人就处罚他。善人得到赏赐,而恶人受到惩罚,那天下就一定会得到治理了。然而,思考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统一道理去治理政务罢了。
天下已经得到治理,天子又综合天下的意见,使之与天道统一。故尚同之道,上用于天子,可以治理天下;中用于诸侯,可以治理其国家;小用于家君,可以治理其家族。所以,广泛地使用,治理天下不会不足;小范围地使用,治理一国、一家不会横阻,这就是道理啊!所以说,治理天下之国,如同治理一家,役使天下之民,如同役使一家三人。难道只有墨子有这个主张而先王没有吗?先王也是这样的。古代的圣王都以尚同之道为政,所以天下大治。如何知道这样呢?先王之书《泰誓》中这样说:“小人见到奸巧之事而不说的,其罪行和奸巧者相同。”这就是说看到淫邪之事而不向上汇报的,其罪行也和淫邪者相同。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其所选择之人从左右辅佐开始都是贤良,在外助其视听的人也很多。所以,他和大家一起谋划事情,能比人先想到;和大家一起做事,能比人先成功;他的荣誉和美名,比人先彰显。唯其能自身确实做到然后行事,所以有这么多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