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第1卷):文件报刊》主要汇集了三方面的文件报刊资料:一是法律法规,如“纽伦堡法案”“最终解决”等纳粹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相关文件;埃维昂会议决定、英国白皮书等反映“文明社会”对犹太难民困境麻木不仁的相关文件;二是救助文件,如中国政府安置逃亡犹太人计划,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等关于中国各界及国际友人救助来华犹太难民的资料;三是报刊资料,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和上海中、英、德文报刊关于救助犹太难民以及犹太难民在华、在沪生活的一手报道和记录,其中甚至出现了以犹太难民为主角的微小说。此外,还选择了美国《纽约时报》20世纪80年代刊登的关于犹太难民重聚活动的报道。
7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它们对每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犹太人的拒绝,等于是扼杀了一个生命。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为救助他们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从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也有少数从其他城市进入中国,总人数达到3万。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等城市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左右犹太难民把中国、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人数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当600万犹太人在欧洲被屠杀之时,来华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目前,仍然健在的前来华犹太难民及其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强烈的“中国记忆”和“上海情结”。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公认为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所作出的一大“善举”和贡献,受到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我记得,20多年前,在欧洲举行了许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活动,但只有一个活动直接与中国有关,那就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办的“奥地利犹太人避难上海”研讨会。我参加了那次会议并做主题发言,见到了许多当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老人。会后几天,奥地利议会决定设立基金,对纳粹暴政给犹太人造成的苦难给予赔偿。现在,每年都有奥地利“大屠杀纪念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来到我担任主任的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工作。
1994年,上海市和虹口区政府在战时犹太难民聚居的虹口霍山公园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碑。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美国犹太社团领导人施奈尔拉比激动地说:“辛德勒的名单救了1000多人,而上海拯救了整个犹太社区数万人。”21世纪,上海正式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不仅以色列总统、总理、各国犹太名流,而且其他领导人如德国总统和总理、奥地利总统、美国第一夫人等来上海时都要访问该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纷纷来纪念馆“上课”。
现在,“上海”一词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已成了“拯救”和“避难地”的代名词。上海救助犹太难民和中犹人民互相支持的难忘历史成了学术研究、纪念活动、艺术创作的一个持续发展的热点,关于这个题材的论文、著作、小说、电影、戏剧、展览会不断涌现,因为这个题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国际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横行,新纳粹、种族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再次泛滥,“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有人公然出来否定法西斯犯下的历史罪行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这就使来华犹太难民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意义越发突出。同时,这个题目因其特有的中犹友好内涵又在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收起全部↑
潘光,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项目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1993年获詹姆斯·弗兰德中国一犹太研究学术奖,2004年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2006年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大屠杀纪念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与本书相关的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犹太人在亚洲》(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和希伯来文)、《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等十余部。
法律法规
帝国公民权法
日耳曼血统与荣誉保护法
帝国公民权法第一项补充法案
埃维昂会议关于犹太难民的决定
大规模使用毒气“解决犹太问题”的计划
万湖会议关于“最终解决”的会议记录
英国政府:白皮书
救助文件
德国驻沪领事馆发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有关上海犹太 难民的内容摘录
中国政府安置逃亡犹太人计划若干文件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一)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二)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三)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四)
上海“最后解决方案”(“梅辛格计划”)
关于无国籍难民之居住及营业之布告
报刊资料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关于犹太难民的资料
《申报》(中文)关于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资料
《以色列信使报》(Israel's Messenger,英文)关于犹太难民的 文章和资料
《上海犹太纪事报》(Shanghai Jewish Chronicle,德文)关于 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资料
《黄报》(Die Gelbe Post,德文)关于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资料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英文)关于犹太难民重聚活动 的文章
后记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第1卷):文件报刊》: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1939年)》
……犹太籍难民将近上年年底时、来自中欧之犹太籍难民、已为数不少。迨至本年、数又大增、情形顿见严重。此项难民多数住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之住宅、或收容所内。各委员会及各团体等曾设法为其寻觅住所。本局亦出而相助、将东区内之局有房屋若干所、借于使用。其后情形愈趋严重、本局经商请领事团、设法阻止欧洲难民之陆续来沪。各领事亦允将此事转达各该政府。说明沪上之不景气、以及大批难民来沪实在无法谋生之情形。顾事虽如此处理、难民仍蜂拥而来。至四月间数逾6000名。当经组织一委员会以筹商因此发生之医院设备问题。五月间难民中发生猩红热症、当即为其安排医院。此症乃未发展至重大流行程度。本局曾允借房屋若干所、籍以协助解决医院问题。六月间难民总数增至10000名。八月间日本当局宣布、拟暂阻止欧洲难民之流入。其时在沪者共约有15000名。是月本局亦曾宣布、决定禁止欧洲难民续人公共租界、并将此项决定、通知领事团及各航运公司。十月间本局与日本当局会商后、又刊布一种适用于苏州河以南之章程、其中规定、某种人士不在一般禁止之例。依照该章程而发给之许可人界证。截至年底止、约有300张。
……东区之犹太难民一般消息及统计、自上年八月起、由欧洲来沪之犹太难民源源不绝。至本年九月间、男女老幼已陆续增至17000名。
为应付此种局势起见、当组成一慈善团体名日上海欧洲犹太难民协助委员会、以处理犹太难民之一切问题。为此辈难民而设之第一收容所、于5月间开办。最后之一所、于8月间成立。
本年年底时、共有收容所6处、及医院两处、收容犹太难民2332名、内有39名为医院职员。
在全体难民中、有大部分住在收容所之外、且大概力能自给。其他则以低微之代价、向收容所之厨房购买膳食。
住在收容所内之2332人中、有70%为男子、23%为妇女、7%为儿童。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总数50%而强。
现在收容所之犹太难民、约有70%其住房屋为本局之业产。
犹太难民收容所之卫生状况:自将各收容所之房屋、依照需要改造与改良后、所内之卫生状况。迄今维持满意。
关于犹太难民之医院收容设备有普通医院一所、可容病床70架者、于3月间设立。犹太难民之患普通病症者、该医院均可为其诊治。
为犹太难民而设之隔离医院。5月间犹太难民之患猩红热者颇多。因此发生另设传染病隔离医院之问题。难民中既有本为医师及看护之妇人、用能旋在兆丰路收容所之房屋内、开办一所组织完善之此种医院、内有病床15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