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问题辨察与思索》对汉字、词语、句式等进行了多维度的辨察研究。对《一异表》修正的28个汉字提出整理意见,对几组异体词和词语语义做了辨析,对词类的兼类和演化进行研究,对亲属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做了分析,对动词、副词入句句式进行了研究,对一些重要的复句句式的表里值多了多角度考察,对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考。
《汉语问题辨察与思索》从汉语言文字的事实出发,对汉字、词语、句式的事实深入细致的挖掘辨析,从而深化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研究,探索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朱斌与我,都是邢福义老师的研究生。我1981年入师门,他1999年入师门,我比他早了18年,算师兄;但是,我读的是硕士,他读的是博士,位阶比我高。正因有这种学缘关系,我比较关注朱斌的学术发展,经常从杂志上读到他的论文。近日,朱斌将他读研究生以来近20年的一些论文,编纂成集,名日《汉语问题辨察与思索》,邢福义先生还亲笔题写书名。
《汉语问题辨察与思索》,辨察、思索的内容从字、词开始,到短语、句式,再到复句、句群。研究内容“从小到大”,或能反映一位青年学子的求学、问学、治学的成长路程。这些文章,有不少我曾读过,存有印象;而今集中再读,感触更多,受益更多。最大的感触可以概括为:“学贵四有”。
一是“学贵有根”。为学需有根,其根需深植社会之沃土。治语言学亦需有根,其根需深植语言事实中。朱斌秉承师门传统,重视汉语事实的观察,从缜密的观察中发现了许多新现象,获得了语言的一些组织规律。比如,他发现了方位词“以里”,用古今汉语及方言实例,描写了“以里”的用法。再如,一般认为“整整”只能与整数搭配使用,但他观察到“整整”与非整数的搭配,并阐释了这种搭配的主观大量的心理基础。朱斌的多篇文章,都能于事实中见人历未见,发人所未发。
二是“学贵有问”。“学问”之焦点在“问”,问而有学术之动力,问而有学术之方向,问而有学术之新见。例如,朱德熙先生曾根据动词带谓宾的情况,把谓宾动词分为真谓宾动词和准谓宾动词。朱斌不囿大家成见,善思善问,发现还有第三种谓宾动词,这种动词兼有前两种谓宾动词的某些个特征,而且还发现这三种谓宾动词带谓宾,具有距离象似性的认知动因。再如,一般认为“给”带双宾语表示转移过程,朱斌提出“给他一顿批评”是特殊的双宾结构,这种双宾结构在语义上与“给他一(个)巴掌”似同,表示的不是转移过程而是施加过程。语言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积淀,规律总是“漏水”的,亦即语言规律几乎都有例外,但例外亦有其规律。语言学研究,不仅要从事实中发现规律,还常常需要据规律再发现例外,从例外中再发现例外之规律,故而需要常思常问。
三是“学贵有恒”。许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某些个语言事实或规律,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比如王力先生对于“是”字、被动式,吕叔湘先生对于指代词、非谓形容词,朱德熙先生对于“的”字、“给”字,陆俭明先生对于数量结构、虚词,邢福义先生对于复句、动名结构、“但”字等。一方面,这些问题确实有复杂的规律和高度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持久、反复、多方面地追问某些问题,更能验证和升华研究汉语的思路和方法。本书的一些问题,也是朱斌长时间追踪研究的成果,比如从发现“否则”的隐省规律,到考察“如果A,那么B,否则C”中“否”的否定辖域,再到探讨“因为p,否则q”的句联层构和“否则”焦点投射,就是朱斌持续考察“否则”的成果。我记得,朱斌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是”字句的然否类型联结,毕业后他继续研究,有了《然否对照的辨释功能》这样的深化成果。他对于汉语的小句类型联结研究,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小句的句类联结和句型联结的角度,具化和深化了“小句联结律”。近几年,他又从句序和焦点结构的角度,不断挖掘复句事实,深化复句研究。恒追恒问,水可穿石。
四是“学贵有我”。所谓“有我”,首要在于知“我”,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善于做什么;继而注意扬己之长,在做自己擅长的研究中,逐渐做到“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经营出自己的研究领域,走出自己的治学道路,为学界做出自己的特有贡献。朱斌在复句研究领域,在重视语言事实、细致辨察语言事实、在辨察中敏锐发现规律等方面,已经有了些自己的特色。如果以后学不弃“我”,且更自觉地学中寻“我”,将来一定能够学中显“我”。
为朱斌这部书作序,很高兴。一是尽同门之谊;二是尽学人之责:三是可用写序之机,专心思考一些治学问题。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为朱斌的著作写序,感官上,更突出地感受到艾烟粽香的熏染,心灵上,再次细细品味屈原的家国情怀,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
朱斌,1974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法和词汇研究。2010-2011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语言学系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重大项目3项。获得省级社科很好
第1章《一异表》修正28个字的整理
1.1不该恢复为规范字
1.2应正式恢复为规范字
1.3应当进行分化的字
第2章两组异体词的整理
2.1“火暴”与“火爆”
2.2“姑夫、姨夫”还是“姑父、姨父”
第3章构词分析
3.1“轻”和“重”构词比较
3.2“AABB”的蕴含音变
第4章词义和词性辨析
4.1“离开”义辨
4.2关于《现代汉语八百词》说明“是否”的几个问题
4.3说“以里”
第5章释义词和句式
5.1释义词“特指”
5.2释义词“泛指”
5.3释义句式“因而”
第6章现代汉语兼类词研究
6.1兼类类型
6.2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兼类比较
6.3小结
第7章亲属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
7.1亲属名词的类型
7.2基本亲属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
7.3多个基本亲属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
7.4含有非基本亲属名词的偏正结构
7.5小结
第8章“整整”与整数和非整数的配搭
8.1“整整”与定数配搭
8.2“整整”与概数配搭
8.3两点观察
8.4小结
第9章谓宾动词及其带宾的认知解释
9.1准谓宾动词
9.2真准谓宾动词
9.3谓宾动词带谓宾的距离象似性
第10章特殊的双宾结构“给OnOv”
10.1给OnOv→VN
10.2给OnOv-/→VN
10.3小结
第11章目的宾语动词
11.1体宾目的宾语动词
11.2体谓宾目的宾语动词
第12章复句句序和语气的关联功能
12.1“句序”的关联功能
12.2复句语气的关联功能:以“‘祈使+陈述’型因果复句”为例
第13章然否对照的辨释功能
13.1辨释方式
13.2辨释性质
13.3辨释焦点
13.4辨释重心
13.5辨释强度
13.6小结
第14章“否则”的隐省、辖域和焦点投射
14.1“否则”的隐省规律
14.2“如果A,那么B,否则c”的语义关联及其“否”的辖域
14.3“因为p,否则q”层构与“否则”焦点投射
第15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实和虚
15.1讲实据、求实证
15.2探求更贴近汉语事实的理论
15.3重视理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第16章书评两则
16.1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的新突破——评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
16.2复句研究天地宽——《汉语复句研究》读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