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角色语言,作者指的是在创作中为了描写特定的模型人物才被使用的语言,常见于影视、戏剧等“虚拟社会”中,再通过教育、媒体、戏剧和电视剧等反复使用而固定化,如根据作者的调查,知识分子、商人、农民工、乡下人等角色使用的语言都是不同的。
适读人群 :社会语言学研究者 汉语中的角色语言,作者指的是在创作中为了描写特定的模型人物才被使用的语言,常见于影视、戏剧等“虚拟社会”中,再通过教育、媒体、戏剧和电视剧等反复使用而固定化,如根据作者的调查,知识分子、商人、农民工、乡下人等角色使用的语言都是不同的。
河崎深雪先生的这本著作是在她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河崎先生之所以与我有这么一层师生的关系,实属偶然和巧缘。模糊地记得那好像是近十年前的事(2007年),那是一个初夏的五月,我在外地参加某高校学位论文的答辩,中间接到一陌生的电话,通话中,她说是我校聘请的外籍专家,在学校讲授日语,并谈及想在我们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礼节和责任(当时我负责系里的行政工作),我答应回校后可以就读博的事进行协商。此后好长时间,我们并没有联系。但到了当年九月开学的时候,河崎先生找到了中文系研究生科,希望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选我为导师。后来我才知道,实际上,河崎先生已与校国际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联系多时,协商谈妥了读博的相关事宜,只是导师被排斥在招生过程之外,这大概是目前中国高校博士招生的特点吧,特别是留学生,导师好像没有什么话语权,这对学生、对导师都不是特别公道。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有时就只有那么一两个导师,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和空间。好在,河崎先生能够理解这种招生模式。后来的合作中,我们还是非常愉快的,尽管修读的时间长了点,选题的难度大了点,但总算在差不多六年多的时间里,河崎完成了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并得到答辩和评阅专家的一致好评。
河崎是那种善于思考、并很有主见的外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首先由她自己提出,后经过多轮的磋商讨论,才得以确定下来。要知道,直接贯以汉语“角色语言”名目来进行研究,学术界本来就不多见。至于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就更是几乎没有。在中国,这种内容在修辞学和文艺学等学科领域(人物形象分析),虽有所涉及,但讨论并不深入,也不够“专业”,在国外,则情况不太一样,涉及者则多一些,特别是在日本,这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较多,也专门一些。河崎的著作,就是在借用日本的“役割语”(Yakuwarigo,role language角色语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方法,对汉语“角色语言”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个性化的分析和讨论,具有拓荒的性质。
作为河崎著作的较早读者,读后觉得这本著作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论著在日本“役割语”理论指导下,探讨作品里特定话语表达与特定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即通过话语表达里的特定词语、语法、表达方式、语调等来推究这些话语表达背后的人物形象——包括体现人物形象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等;反之,也探讨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人物形象来联想推知这些形象背后的有声的话语表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听觉所获取的特定的有声语言,来推知推定由视觉才能捕获的人物形象特征;或通过视觉捕获的人物形象来联想听觉才能感知得到的话语形式。该论著就是要挖掘这听觉、视觉形象之间的联系性。
河崎深雪,日本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从事日语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外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日本语性别语言学会评议员,日本语教育学会会员,日本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和日本社会言语科学学会会员。
第一章 引言
1.1 什么叫“角色语言”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
1.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日本角色语言研究概况和汉语角色语言研究概况
2.1 日语研究方面
2.2 汉语“角色研究”和中国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汉语“角色语言”探讨——以中国方言电视剧为范本
3.1 日本角色语言和方言
3.2 角色语言和现实语言
3.3 汉语的角色语言模式
3.4 汉语影视剧中的角色语言和方言
3.5 角色和方言——语言态度调查
3.6 小结
第四章 汉语传统的“角色语言”
4.1 官腔
4.2 娘娘腔
4.3 学生腔(书生腔)和知识分子角色语言
第五章 角色语言和体态语
5.1 体态语(非语言行为)意识调查
5.2 体态语和角色
第六章 描写性体态语和行为角色
6.1 躯体和角色
6.2 动作和角色
第七章 命名行为和角色语言
7.1 汉语命名研究和特征
7.2 命名和角色
第八章 网络语言和话语角色
8.1 网名
8.2 话语角色
第九章 作为“角色语言”来源的小学课本与“语言资源”
9.1 语言资源
9.2 背景
9.3 理论和目的
9.4 调查结果
9.5 儿童角色语言
9.6 小结
第十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