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是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的意外后果,是当代中国问题的一类重要样本。本书以一个中国西北典型 “空壳化”了的村庄为例研究数量庞大的“空壳村”问题,发现:“村庄空壳化”是国家快速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及对“社会个体化”的“制度性”保证,和农民为了追寻更美好生活而持续不断地离开农村的“理性选择”两种力量共同发力,促进了村庄人口持续、大量、结构性的向外流动,从而造成了人口数量迅速减少、结构严重失调,农业生产无人问津,村庄文化难以传承的“空壳化”村庄。研究还发现:农村走出村庄,却无法全面融入城市的生活,而是过着“村庄回不去”“城市留不住”的“双向挂钉式生活”,承担着失业等众多社会风险,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缘此,“空壳村”问题和 “农民进城”问题就成为两个相伴生的必须动用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重要社会问题。
解彩霞:1979年生,宁夏人,社会学博士,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副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变迁,环境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等。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方面(1)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1)
二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5)
第二节 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个体化及村庄空壳化研究(13)
一 家庭联产承包以来中国农村现代化诸模式(13)
二 中国社会个体化研究(21)
三 村庄空壳化研究(27)
四 文献启示(30)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研究架构(32)
第一节 个体化理论和研究的适用性(32)
一 个体化理论脉络(32)
二 个体化理论的适用性和本研究的个体化理论(46)
第二节 制度—生活视角及其应用(54)
一 两层结构社会的形成(54)
二 “制度—生活” 视角的应用(57)
第三节 研究架构(57)
一 研究思路(57)
二 篇章结构(58)
第三章 人口外流及去向:农民造县城(61)
第一节 农民流动的制度设置(63)
?
一 农民流动的宏观制度设置(63)
二 三份合同和土地价值变迁(67)
三 小城镇建设与教育资源调整(75)
第二节 农民的身体和社会流动(77)
一 非农职业带动的流动:“逆序脱嵌” 的人口流动(78)
二 非农“自雇者”:个体带动的家庭外流(84)
三 农民工流动:大规模的人口外流(88)
四 老年人的流动:子女带动的流动(103)
第三节 本章小结(105)
第四章 依赖市场的生计和个体消费的兴起(107)
第一节 消费政策和消费社会的形成(107)
第二节 依赖市场的生计(114)
一 生活对市场的依赖(116)
二 生产对市场的依赖(119)
三 收入对市场的依赖和不确定性(121)
第三节 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个体消费的兴起(123)
一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压缩性消费(124)
二 中年人的消费观念:节俭办大事(127)
三 青年人的消费观念:钱就是用来花的(130)
四 未成年人的消费和观念:没钱花是没本事(132)
五 生产、分配和消费单位的变化:个体消费的兴起(134)
第四节 本章小结(135)
第五章 婚姻圈和家庭模式:家庭内部不平衡的个体化(137)
第一节 传统婚姻圈及其性别分化(138)
一 传统“梯度婚姻圈” (139)
二 性别与婚姻圈变迁(144)
三 新门当户对及其实质(152)
四 个体化择偶策略(153)
第二节 多元家庭模式(157)
一 分家和不分家模式(157)
二 多种家庭模式(164)
三 父权制的衰落和个体家庭的形成(168)
第三节 本章小结(171)
第六章 传统的变迁:走出祖荫庇护(172)
第一节 何为传统(172)
一 关于传统的界定(172)
二 作为国家控制手段的传统(173)
三 作为传统载体的仪式(175)
第二节 变迁的仪式(177)
一 三种不同类型的婚礼(177)
二 变迁的丧礼(183)
第三节 变迁的节日(188)
一 春节的变迁(188)
二 清明节和鬼节的变迁(193)
三 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变迁(19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95)
第七章 空壳村与挂钉共同体的形成(198)
第一节 院落的空置与心理“空心化” 和村庄认同弱化(198)
一 空置院落类型(199)
二 心理“空心化” 和村庄认同弱化(204)
第二节 “挂钉共同体” 的形成(209)
一 共同体及其衰落(209)
二 “挂钉共同体” 的形成(212)
第三节 本章小结(217)
第八章 系统风险的个体化与失控的生活(219)
第一节 系统风险的个体化(220)
一 就业状况、失业风险和高涨的消费支出(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