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仪礼经传通解》整书,结合各类文献,遵从文本文献和历史文献相互参照的原则,研究《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之间的异同点。全书考察《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原因、编者队伍、编撰目的、四礼、礼与诸经、礼与诸子学,以及经与传记的关系,重点考察朱子、黄榦、杨复三代学者在编撰思想、礼例、礼图的发展衍变过程,关注《仪礼经传通解》对后代政治制度、礼学研究、诸经研究三方面的影响。
序
志阳偏入紫阳宫,礼义微茫辨析功;古道人心何处觅?武夷山色雪初融。此为王志阳学棣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我赠予之小诗,意谓志阳偏好朱子(紫阳)学,以《仪礼经传通解》为博士学习阶段研究课题,因其著籍福建,允有古闽学风,且毕业后将从教斯域,自可传紫阳夫子昔时武夷精舍传道之余绪。2016年秋10月,我因事至泉州,其间与学棣华侨大学蒋晓光教授同游武夷山,登巅峰以瞰东南海疆,观精舍而品先贤遗训,于朱子隐深山而心系天下古今之事业,以及旧学商量新知培养之精神,似有所悟。由闽返宁,即得志阳电问,并谓博士学位论文欲刊行,请为序,忽忆武夷山色,冥冥之中,似有兆焉。
志阳所好,在朱子学,所精研者,是礼学。因思古人所言礼者,天地之序(《礼记·乐记》),缘此,《汉书·礼乐志》论六经之道,符契于治国之方,勘进于礼乐之用: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治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礼之用,在于事,呈于仪,明于义,传于书,此礼之道;而读其书,探其义,观其仪,而得其事,乃礼之学。于是《仪礼》《周礼》、大小戴《礼记》之源起、异同及传播,成为历代礼学研究之重镇,其中《仪礼》为古士礼之本,居礼经之要,尤为学者关切。然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作文如此,为学亦然。宋人治礼,因于时序与世情,故成绩卓然,论其义,释三礼或驳郑注;论其形,同于易图之兴而多礼图之制;论其书,则历经朱熹、黄榦、杨复三代而成之《仪礼经传通解》,又居举足轻重之地位。今人钱玄《三礼通论》于宋元明三朝礼学,首标兹编,以为汇编三礼集而通解之体例,肇启清儒江永《礼书纲目》、秦蕙田《五礼通考》编写法则,而经文节末,均立标题,又开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吴廷华《仪礼章句》、胡培《仪礼正义》标注之先河。
宋儒论学,擘肌入理,于礼乐之文,多夙悟神解(清乾隆官修《续通典·乐》评朱子等人语),《仪礼经传通解》以通示其学,以解明其旨,体大思精,类繁义纷,历代评述,或有得失。志阳寄志于此,存遗佚,理坠绪,循史迹,考文章,探赜索隐,蔚然可观。倘提摄其要,拙以为有数端可述:一则考镜源流,论者之系统思考,盖因于此。二则明辨师承,从朱、黄、杨三代主编观其传统,以及处理四礼、礼与诸经、礼与诸子、礼仪与礼义之共识,颇见驾繁驭简功夫。三则彰显文本,用心于三代主编各自按语之研究,思理形于寸铁,其间发明,可圈可点。四则凸显主旨,由文献勘进义理,于礼仪与礼义之平等间确立其新型经传关系,而旨归于继承与创新并举之朱子学派特征。
志阳南雍求学,心虽坚,却行不易,可谓三过其门乃入,然入门之后,三年治学,诚获益良多。尤可称道者,他以乡梓情与经典性为论文取向,此亦我劝导其学之初衷。文章乃天下之公器,欣闻志阳不以名山事业而废现实功用,修订论文,将以付梓,故聊撰数语,勉其志,嘉其行,而贺其成。
许 结
丙申初冬于南京大学
王志阳(1983),文学博士,硕士阶段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师从《左传》学专家郭丹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师从著名辞赋与思想史专家许结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合作导师陈庆元教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朱子及考亭学派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研究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缘起研究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编者队伍的特质
第三节 《仪礼经传通解》编撰目的衍变过程
第三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四礼关系研究
第二节 礼与诸经关系研究
第三节 礼与诸子学关系研究
第四节 礼仪与礼义关系研究
第五节 余论
第四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按语研究
第一节 朱子按语研究
第二节 黄按语研究
第三节 杨复按语研究
第五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对宋元明清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对宋元明清礼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对宋元明清诸经研究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