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类)的配套教材。全书共14章内容,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感知觉与注意、记忆、思维与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人格心理、品德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心理健康以及中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最后阐述了教师的心理。在体例上,以“知识导图”“学习目标”“案例导入”“考纲链接”“拓展阅读”“经典实验”“思考与讨论”“视频”“本章小结”“实践.反思.探究”板块来呈现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实现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课程的相互关联和融合。
《教育心理学》是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类)”的配套教材。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教师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基于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和以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目标建设。其目的是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和心理发展观、学习观和学习发展观、教育教学观.健康观,全面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向中学输送高水平的研究型与创新型教师,本书在内容设计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教育教学实践和基础教育改革为内容取舍的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本书力图反映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上,本书收集了大量中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并把这些案例结合到对教育心理学原理与理论的分析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来学习教育心理学。
本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知识、应用和能力。在体例上,以“知识导图”“学习目标”“案例导入”“拓展阅读”“经典实验”“思考与讨论”“微课视频”“本章小结”“实践·反思·探究”等板块来丰富教材内容,以增加教材的针对性、可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力求做到科学性、示范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相统一。考虑到使用者在学习、考试等方面的需求,本书通过“考纲链接”,将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点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进行了关联,这既为未来教师在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与帮助,又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本书在呈现方式上,实现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课程的相互关联与融合。这种方式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提供可能,既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当代学习生活“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纸质教材内容偏重于让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数字资源内容侧重于经典实验、拓展阅读、微课教学和各章小结,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所讨论问题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案例等内容。学习者可以登录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网,学习“教育心理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由课程资源和学习指导构成。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书中的二维码来学习对应知识点的数字课程。
本书由张潮教授任主编,负责全书的设计及统稿工作。参加编写的人员及章节分工为:第一章,张潮;第二章,陈庆平;第三章,李利平;第四章,肖风;第五章,李艳;第六章,郑明璐;第七章,仝文;第八章,秦亚平;第九章,柴彩霞;第十章,谭秀娟;第十一章,刘丽萍;第十二章,张睆;第十三章,张潮;第十四章,王志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倾注了上述人员的辛苦付出,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得到了山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系统创新中心的资助,得到了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也表示衷心的谢意和诚挚的敬意!
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感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三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记忆过程
第四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问题解决
第三节 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学习理论
第六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七章 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迁移
第二节 学习策略
第八章 中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九章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十章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第十一章 中学生的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人格理论
第三节 人格的影响因素及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十二章 中学生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第十三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与心理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公共课教材》: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教师教育类专业基础课,要想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手,通过解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而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现象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现象。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中既有人的心理现象,也有动物的心理现象;既有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有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心理现象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由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无法被他人直接观察到,需通过对其行为的观察分析来推知,加之心理与行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就必须研究受心理支配的行为。个体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个体心理活动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现象的产生
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动物以后才产生的。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动物心理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和复杂化,经历了刺激感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思维的萌芽阶段为人类心理的产生奠定了生物学基础。所以,人类心理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人类心理是由动物心理进化而来的,但是人类心理不同于动物心理。动物心理完全受生物规律的制约和支配,人类心理不仅仅受生物规律的制约和支配,还要受到社会发展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影响。
2.心理现象不具有形体性
心理现象区别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在的行为去推测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3.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
根据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个半球组成,两半球中间是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加以联结。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但是在功能上大脑两半球各自控制着与身体相反的那一半,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右半球是非言语优势半球。
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是脑的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按照反射产生方式的不同,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反射,例如,眨眼反射、喷嚏反射、吮吸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例如,红灯停、绿灯行。条件反射可以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类。
4.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但是脑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在客观现实环境的作用下,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现实也包括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