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智慧故事》荟萃了大量精彩的中国古代名人志士、现当代的名人伟人的故事,青少年读者在品读这些智慧故事的同时,可以领悟人生的处世哲学。
《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智慧故事》内容丰富、故事量大,根据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特定阶段阅读需求,搜集整理了风趣幽默且耐人寻昧的古代名人逸事,让读者在捧腹大笑或托腮沉思之余,能得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启示。
有人说:在幽默者有趣而引人发笑的言谈中,可以冰释一切烦恼和愁闷;在他们意味深长的“笑料”里,能够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
无论是古代的晏子还是苏东坡,无论是现代的林语堂还是鲁迅,我们都可以从他们为人处世的故事中,发掘出用智慧表达出来的种种“可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涌现出大量值得称道的智慧故事。编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进行分类整理,让青少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既能够增长见识,又能够获得人生感悟。本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一定会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为阅读方便,我们将这些充满人生处世智慧的经典故事分为“利弊得失篇”“危急应对篇”“胸怀豁达篇”“巧言妙语篇”“思维转向篇”“少年智慧篇”“处世学问篇”七个章节。相信青少年读者在捧腹大笑或托腮沉思之余,一定会受到很多处世智慧的启迪。
最后,编者希望能和青少年读者们一起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俞志荣,职业规划师,曾任中国光华公益CCT大学生(青年)就业创业计划委员会委员、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在大学生职业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
现阶段,作者结合长期工作心得,专心著书立说,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提供更多的社会生存智慧和心灵成长之道。著有《QQ王子马化腾》等。
第一章 利弊得失篇
老仆役的梃棍
国王与车夫的对话
陈平反间计驱范增
杨修恃才惹杀身之祸
苏秦救济张仪
人为财死
吝啬鬼失金
坏事变好事
陈平抗旨免受害
晏子逐高缭
荒丘的福音
关公怒斥进香客
求官的不同下场
宓子治单父
“国有三不祥”
焚券市义
以信取胜
有所为有所不为
马连良的哀怨
负荆请罪
婉拒采访
利令智昏
合小得大
第二章 危急应对篇
同船避难
胜败之道
裴度不怕丢官印
谷臣托孤
韩琦巧除任守忠
祝枝山巧捉家贼
李允巧设防
韩雍智救都御史
鹳鸟移巢
挂牛头卖马肉
李连英化解尴尬
孟母教子
过桥的学问
空城计
反问计除刘豫
私恩与公法
中西对比
胡长孺巧辨偷衣妇
孔镛招降侗人
解缙巧语解诗
蔺相如献计
陈树屏打圆场
袁盎避祸
范雎智破合纵之计
徐渭装傻避祸
杨小楼救场
寇恂智取高平
于右任重新排字
勾践忍小成大事
孙膑装疯脱身
便宜行事
第三章 胸怀豁达篇
惭愧的寇准
拓宽销路
拒子入门
梁楚边境的西瓜
宽严适度
长安米贵
宽容之心
不记仇的努尔哈赤
“幸亏我的名字叫王安石”
不计前嫌
能人背后有能人
韩信忍“胯下之辱”
大家风范
“我不会打你的”
用人之道
虚心接受
第四章 巧言妙语篇
标点也应算字数
何谓“顾问”
罪与功
魏文侯改过
新生讨马
王羲之机智保命
郑板桥巧妙拒绝
佛祖与弟子
十里桃花万家酒
老奶妈智斗刻薄财主
小和尚巧言辩解
自作聪明的懒汉
三毛气贵妇人
谁更有福气
木匠得一斗金
纪晓岚巧对乾隆
张大千的胡子
“滚出去”
“虽然我看不懂
诸葛亮劝说孙权
苏黄巧妙提缺点
蒲松龄驳权贵
派克钢笔的来历
周总理巧言答记者
“大家一起来消灭”
老虎怕演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不知人民饥寒
水土不同
白天打灯笼
“用竹竿捅下来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罚银一元
纪晓岚巧言免死
作画讽特务
巧讽主观主义
诸葛瑾之驴
淆乱乾坤
钱钟书闭门谢客
马马虎虎与认认真真
第五章 思维转向篇
炒栗子的学问
忠臣与直士
冯玉祥拜鞋
“请吃我的长生果”
孙亮巧破鼠屎案
王揖唐劝章太炎
空瓶喝酒
魏徵进谏
七擒孟获
吴用酒席难时迁
王僧虔比试书法
诸葛亮妙用激将法
商鞅巧辩群臣
孝子还金
触龙劝说赵太后
海瑞智惩恶少
杨庵巧用逆反心理
孟子与陈相说理
贼人不打自招
奇怪的器皿
所树非人
马皇后谏察错案
怪招出名
背水之战
陶行知四块糖果教学生
谜底
酒醉卧旧宫
智斗劫匪
第六章 少年智慧篇
郑板桥得田黄石
任伯年借名得师
汉昭帝少有远见
孙中山闯花园
邹容怒骂考官
宋庆龄信守诺言
秋瑾顶撞父亲
“我们演戏有什么罪”
郭亮怒骂自治所
包拯审蛋
谁偷吃了鱼
李秀成让捕快献丑
蔡锷智对对联
黄兴揍劣绅
怕蝎子蜇的“红枪会”
华佗抓药分毫不差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上课不认人的高士其
刘勰借灯读书
祖茔藏火读书
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吆喝声里的学问
郭沫若作诗帮同学
不怕蜈蚣的闻一多
被误会的徐光启
王守仁作诗立志
华罗庚巧解《孙子算经》
王维抓偷瓜贼
圣俞读书石的由来
苏东坡改诗
蒲松龄对句
“吾谓耕者比我高”
顾恺之给母亲画像
楚霸王保护桂花树
曹靖华舌战老教员
华佗拜师
孩童智解难题
少年智救百姓
第七章 处世学问篇
龚遂纳言
圆智见乾隆
老臣智破谜题
东方朔巧演戏脱罪
裴遐装糊涂
华歆拒收礼物
煮酒论英雄
吕夷简的办事学问
扫叶庄和踏雪斋的故事
吕端大事不糊涂
隰斯弥避祸
汲黯参公孙弘
同船避难
华歆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他与七个朋友在躲避西京之乱的时候跑到武关。
在这里,他们乘坐一条船继续躲避。在半道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非常为难,对这个人说:“现在大家都处在危险之’中,不方便再带其他人了。”
朋友们却说:“这条船正好还宽大,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也上船呢?”同行的人为他求情,华歆只好答应了。
后来改走陆路,追兵也越来越近,那个陌生人不慎跌落枯井,同随行的人都想抛弃他。而华歆却说:“当初我拿不定主意,就是为了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请求,怎么可以在这个危机的关头,把他给抛弃呢?”于是大家一起救了那个陌生人出来,扶着他一同逃跑。
大家也因为这件事而认为华歆的人品正直,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轻诺者必寡信”,说的就是轻易承诺的人必然是缺少信义的。华歆是一个讲诚信、有道义感的人,他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会负责到底而不会背弃它。
可以说,一个讲求信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是不会答应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情的,而一旦答应了就一定会做到。因此,我们既要承担守信的责任又要善于拒绝别人,以免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胜败之道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诸侯之间经常相互攻伐。
有一次,曹操率军去攻打张绣,在攻打过程中,突然率兵撤退。张绣非常高兴,认为是乘胜追击的好机会,就亲自带兵去追击曹操的军队。他的谋士贾诩赶紧对张绣说:“现在不要去追,如果追的话肯定是要吃败仗的。”张绣没有听贾诩的话,率军追击与曹操部队交战,结果真的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贾诩看到张绣果真吃了败仗回来,就又马上对张绣说:“现在赶决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前面吃了败仗,现在听了贾诩的话,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纳先生的意见,以至于吃了败仗。如今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又要去追呢?”
贾诩就对他说:“现在战斗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能赶紧追击必定会取胜。”
张绣这次听从了贾诩的话,连忙擂鼓点将,召集原来失败的部队追击曹军,果然把曹军打得七零八落,大胜而归。
张绣这次虽然打了胜仗,但是觉得有点莫名奇妙,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回到府上,他找来谋士贾诩,问他道:“我在一开始用精锐的部队去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会失败;当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追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会取胜,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会出现精兵失败、败兵得胜的情况呢?”
谋士贾诩说:“这非常好理解啊,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在曹军刚开始撤退的时候,曹操必定会亲自殿后;我们派出的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我知道我们的军队一定会败。曹操在一开始进攻我们的时候突然退兵,很可能是他的后方出现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在打败您的追兵以后,一定会轻装快速行进,留在后面作掩护的将领和部队,肯定都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在第二次追击时,虽用的是败兵而打起仗来必定会取胜。”
听了贾诩的一番话,张绣更加佩服贾诩的智谋了。
所以,各种时机的出现,多是在事态自然演化中,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会观察,学会见机行事,因时而动。
裴度不怕丢官印
裴度是唐朝时期的名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在唐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由于裴度坚持正义,清正廉洁,因而受到一些小人的排挤和陷害。
有一天,朝廷发来公文,需要裴度盖上官印后回复。平常他的官印都是交由一个贴身仆人保管的,这时这个仆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官印不见了。在中国各朝各代,官印的地位非常重要,既是为官的凭证又是朝廷的象征,丢了官印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如果不能追回,裴度就会为此丢掉官职。此时的裴度在听了下人的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并且告诫左右说:“别人问的话,就说官印是我另外找人保管起来了,大家不要惊慌。”
他的门下众人看裴度并没有惊慌失措,都感到不可思议,也不知道裴度心里究竟想些什么。更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官印的事,竟然还在府上大宴宾客,和一行人饮酒,神情十分自在逍遥。
就在大家喝得正欢的时候,他的贴身仆人跑来报告说:“裴大人,官印又找到了,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的门下宾客也非常高兴,纷纷向裴度庆贺。裴度依然是满不在乎,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丢失官印的事情一样。宴会直到深夜才结束,大家也是喝得非常尽兴,各自回去休息。
但是裴度手下的门人们还是不能揣测裴度丢了官印时为什么神态自若,成竹在胸。这件事情过去了好长时间,裴度才向大家说明当时丢官印的一些处理情况。
裴度对大家说:“丢官印的原因无非是有官吏私自拿去用了,后来恰巧又被发现了。这个时候如果一惊一乍,情况就变得紧张混乱,偷印的人担心出事,很有可能会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官印毁了,那么官印就真的无从找起了。现在我们看似缓慢地处理这件事,也不表露出惊慌的样子,这样偷印的人也就不会惊慌,他在用过之后也就会悄悄地放回原处,而官印也就会不费周章地失而复得,所以我才这么做了。”门下的人既佩服他的智慧,又感慨他的肚量。
事情如果发生得非常仓促,人就会本能地惊慌失措,不过惊慌对于事情来说没有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乱子。裴度在丢了官印之后,没有惊慌,而是冷静处事,沉着应对,最终让官印失而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