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殡葬史(全8卷)
本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为我国殡葬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来,组织完成了71个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了30个国家和行业殡葬标准;获国家专利55项,并获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在组织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遗体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了“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软科学课题。目前,作为总主编,正组织开展《中国殡葬史》的编纂工作;组织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国家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申报产品质检资质认证工作,着力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著有《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遗体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李伯森,1965 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 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民政部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 年以来,组织完成91 个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32 项国家和行业殡葬标准;组织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遗体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其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软科学课题;组织完成国家环保公益 “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组织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规范”项目、“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 )、“殡葬文化建设”等国家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产品质检工作,着力开展殡葬文化建设、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于海广,男,1948年5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学等的教学与研究。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党委书记、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主持发掘泗水尹家城、日照两城镇和济南平阴周河等遗址。主持教育部课题、中美合作课题等。出版《田野考古学》、《泗水尹家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发表《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山东聊城“御封”牛筋腰带制作工艺探究》《临清烧制贡砖技术》等论文50余篇。。李慧竹,女,1967年1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1990年攻读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1990年-2000年任职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年任职于山东大学博物馆。2004年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山东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考古及博物馆学、中韩古代关系史。在《管子研究》、《中国博物馆》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有《论汉王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与经略》《考古学所见汉王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与经略》《高校博物馆校院教育功能探析》等;出版《中国殡葬史》《图说考古》、《山东半岛与韩国古代交流》《追溯文明的星河——图说考古》《中国博物馆概览》等多部著作。。钱益汇,男,197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1995-1999年,攻读于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1999-2005年,攻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9月-2008年3月,入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2009年,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讲师。2010年,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商周考古学、手工业考古、博物馆策展、文化遗产等教学与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福特基金、国家文物局等课题。出版《中国殡葬史》《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社会》等著作多部;在《考古》、《文物》、《第四纪研究》等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石器原料来源与开发战略》《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杞国青铜器及其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所藏叔多父簋及相关问题》《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石料来源与选择策略—以二里头遗址为例》等。曾获北京市高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陈以凤,1981年生,山东曲阜人,历史学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先秦、两汉儒家文献等。在《史学史研究》《北方论丛》《中华文化论坛》《孔孟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著有《孔安国学术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等;参与撰写《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正本清源说孔子》《儒家故事》等多部著作。。路则权,男,1975年生,山东汶上人,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济宁市“尼山学者”。主要从事儒学及传统文化、史学理论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史学月刊》《孔子研究》《中华文化论坛》《求是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有《中国殡葬史》《美国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研究》《余英时的史学思想》《儒家文化慈善思想研究》《孔子这样说》等。主持民政部课题《中国殡葬史·秦汉卷》、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大唐开元礼》校注研究”。参与山东省社科划研究重点项目《曲阜石刻文献视域下的儒学与历代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与研究》等。。陈华文,男,1959年7月生,浙江武义人,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二级教授。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1991年评为讲师。1995年-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评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4年3月任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长期从事民俗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丧葬史》《浙江民间丧俗信仰研究》《浙江民俗史》等著作20多部;发表《民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民俗文化的改造》《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年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论浙江民俗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等论文百余篇;成果获省部级奖项多项。。陈淑君,1965年生,浙江温岭人,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出版《中国殡葬史》《民间丧葬习俗》《浙江民间丧俗信仰研究》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20多篇,成果多次获奖。。闵祥鹏,男,1977年6月出生,山东诸城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中心专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史与环境史。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财政专项重大课题等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等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社科很好成果奖10余项。出版《中国殡葬史》《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等著作多部;在《社会科学》、《史学月刊》、《民俗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徐吉军,男,1961年出生,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从1983年8月起,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担任研究员。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浙江学刊》常务副主编、主编,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和宋史。曾协助李学勤、陈高华、傅璇琮、陈桥驿等先生合作主编《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中国风俗通史》《中国服饰通史》《中国妇女通史》《中国藏书通史》《中国饮食史》《中国都城辞典》、《五代史书汇编》《西湖通史》等多部大型学术著作和辞典;独著或合著《中国殡葬史》《南宋史稿》《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临安工商业》《南宋临安社会生活》《中国丧葬史》《浙江文化史》等多部学术著作。成果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张国庆,男,1957年出生,辽宁北票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战士、汽车驾驶员;1980年-1984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后到铁道部党校党史教研室工作,任助教;1985年调至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编务、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2004年调至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工作,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为中国辽金史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史学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史学会理事、沈阳市地方志学会顾问。主要从事辽史、古代东北史研究。在《东北地方史研究》、《博物馆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满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有《中国殡葬史》《辽代契丹习俗史》《辽代社会史研究》《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等。。史金波,男,1940年3月3日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首席专家,河北大学、宁夏大学特聘教授。1962年中央民族学院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获重量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任博土生导师,2006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等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学术领域:西夏文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出版著作《中国殡葬史》《西夏经济文书研究》《西夏佛教史略》《西夏社会》《西夏文教程》《俄藏黑水城文献》等40余种;发表文章300余篇;参与撰写、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大辞海》等辞书和著作近30种。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很好科研成果一等奖、郭沫若史学奖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等。。宋德金,男,1937年生,辽宁新民人,编审。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东北文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参与《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创办工作,任编辑。197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1980年,《历史研究》隶属在本编辑部基础上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杂志主编。曾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辽金史、中国社会史研究。著有《中国殡葬史》、《金代的社会生活》、《中国风俗通史·辽金卷》及其增订版、《辽金风俗》、《中国历史·金史》、《宋德金集》、《读史杂识》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元杂剧中的金朝和女真人》《辽金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评“征服王朝论”》等。。陈高华,男,1938年3月生,浙江温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学部委员称号;2007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0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元史,兼攻明史、中国绘画史。著作有《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与史卫民合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与史卫民合作)、《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合著、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等;论文有《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旧本〈老乞大〉书后》、《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至正条格·条格〉简论》等;整理古籍《人海诗区》、《滋溪文稿》等100余篇。。余新忠,男,1969年生,浙江临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1987年9月—1991年7月,攻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1994年9月—2000年6月,攻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2月—2003年9月,于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学习。2003年10月-2005年9月,于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7月—1994年8月,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院报编辑部编辑。2000年8月—2002年11月,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2002年12月—2006年11月,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2006年12月,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07年6月,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9月—2015年7月,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副主任。2012年5月—2016年10月,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2015年4月,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2016年10月,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和明清史研究。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获全国很好博士论文奖(2002),著有《中国殡葬史》《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道光皇帝》等著作多部;另有编著和译著多部;在《历史研究》、《东洋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和《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日英文论文近80篇,有《处理好环境维度和历史维度》《真实与建构:20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生命史学:医疗史研究的趋向》等。。张传勇,男,1975年生,山东邹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学术兴趣为明清史、中国风俗史、方志学。著有《中国殡葬史》等;2001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北平图书馆旧藏正德〈崇明县重修志〉成书年代小考》《明清陕西城隍考》《许楹〈罔极录〉的版本与流传》等。。张田生,男,1977年出生,甘肃礼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的社会史、医疗文化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男性医家与女性病家——清代礼教文化中的女性隐疾应对》《医疗与政治——清代御医刘声芳政治沉浮考论》《寒温统一论与社会变迁》《西方梅毒史研究综述》等。曾主持校级研究生项目“清代灾荒与社会——以甘肃和陕西为中心”,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北朝文学史”、民政部项目“中国殡葬史·明清卷”、教育部重大课题“清代基层社会关系研究”、教育厅项目等多项。。王静,1986年生,山东寿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的社会史、医疗文化史研究,已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刘小朦,1990年生,河北安国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的社会史、医疗文化史研究,已在《新史学》(台湾)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有《道光皇帝》《中国殡葬史》等。。马金生,男,出生于1979年,河北滦县人。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殡葬政策与文化研究、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以及财政部、科技部、民政部等科研课题多项。著有《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国殡葬史》等;在《史学理论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纪》(香港)、《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论文有《论民国初期北京地区的行医管理和医病关系》、《明清时期的医病纠纷探略》、《从医讼案看民国时期西医在华传播的一个侧面》等。。冯志阳,1980年生,湖北当阳人,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领域专题研究,主编《南开人在上海》一书,在《史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姜海龙,1979年生,黑龙江鸡西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1998年—2002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2005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2011年,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国殡葬史》等;在《河北学刊》、《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以日为师:早期北洋官报中所见日本新知略论》《雷鸣远与天津〈益世报〉关系探析》《近代中国大学的诞生与现代中国科学的兴起—以北洋大学与南开大学为中心》《身体史研究刍议》等。
第一卷(史前先秦)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观念/023 第一节 时代背景/024 第二节 社会思想观念与殡葬礼俗/031 第三节 “二元”世界中的殡葬形态发展/054 第四节 厚葬观与薄葬观的争鸣/078 第二章 史前时期的殡葬习俗/097 第一节 居住形态和埋葬形式/100 第二节 葬俗/123 第三节 葬式葬法/158 第四节 葬具/178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殡葬习俗/196 第一节 埋葬习俗/197 第二节 公共墓地/205 第三节 殉葬与祭祀/224 第四节 墓葬所见等级差异/239 第四章 两周时期的殡葬礼俗/267 第一节 殡葬礼俗/268 第二节 墓地制度/277 第三节 等级制度/313 第四节 殉葬与祭祀/349 第五节 遗体保护方式/367 第六节 边远地区殡葬习俗的差异/371 第七节 余论/381 第五章 随葬品的多重价值/383 第一节 随葬品在年代学研究中的作用/383 第二节 对随葬品的类别、数量与质量的解读/388 第三节 随葬品所提供的研究信息/402 第四节 随葬品在生产技术研究中的价值/413 结 语/427 参考文献/442 索 引/451 后 记/456 第二卷(秦汉)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观念/032 第一节 春秋战国生死观的延续/032 第二节 秦汉儒家生死观/041 第三节 秦汉社会的厚葬与薄葬/046 第四节 其他殡葬观念/053 第二章 殡葬制度/070 第一节 殡葬礼制/070 第二节 服丧制度/103 第三节 祭祀制度/111 第四节 殡葬礼俗与社会生活/116 第三章 墓葬演变/130 第一节 帝陵/130 第二节 诸侯王墓/177 第三节 平民墓葬/228 第四章 随葬品/284 第一节 随葬品的“生活化”/284 第二节 随葬品中的来世与永生/312 结 语/317 参考文献/319 索 引/324 后 记/329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理念/056 第一节 薄葬观/056 第二节 灵魂不灭思想/067 第三节 殡葬中的宗教影响/079 第四节 殡葬中的孝道影响/090 第二章 殡葬制度/093 第一节 魏蜀吴殡葬制度/093 第二节 两晋殡葬制度/099 第三节 南朝殡葬制度/107 第四节 十六国和北朝殡葬制度/116 第五节 殡葬制度的相互影响/124 第三章 殡葬习俗/126 第一节 魏蜀吴殡葬习俗/126 第二节 两晋殡葬习俗/132 第三节 南朝殡葬习俗/140 第四节 北朝殡葬习俗/147 第五节 汉族与其他民族殡葬习俗的相互影响/152 第四章 墓葬/157 第一节 家族墓地流行/157 第二节 墓室形制多样/167 第三节 墓葬建筑独特/176 第四节 墓葬绘画盛行/191 第五章 葬具与随葬品/210 第一节 棺椁/210 第二节 随葬品/222 第三节 赙物与赠官/238 第六章 殡葬风水/280 第一节 殡葬风水理论的成熟/281 第二节 殡葬风水实践的盛行/303 第三节 宗教与殡葬风水/316 第七章 居丧/322 第一节 居丧与丧服/322 第二节 国恤制度与居丧法律化/333 第三节 北朝居丧多样化/344 第四节 居丧习俗的变革/354 结 语/363 参考文献/367 索 引/381 后 记/385 第四卷(隋唐五代)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理念/018 第一节 死亡观/018 第二节 厚薄葬观念/028 第三节 殡葬思想的发展/038 第四节 地域观念/052 第二章 殡葬礼法/064 第一节 殡葬礼制与法令/064 第二节 唐礼丧服制度的演变/073 第三节 职掌殡葬的相关机构与使职/077 第三章 殡葬习俗/093 第一节 殡葬方式/093 第二节 殡葬程序/107 第三节 葬仪葬法/119 第四节 相墓与风水/133 第五节 占卜与择地/138 第六节 其他习俗/142 第四章 墓葬形制/155 第一节 帝王陵墓/155 第二节 贵族大臣墓葬/188 第三节 平民与下级官员墓葬/205 第五章 葬具与随葬品/212 第一节 凶肆/212 第二节 棺椁/215 第三节 随葬品/217 第六章 殡葬文化的交流/234 第一节 墓葬中的异域文明/234 第二节 中原周边地区的丧葬文化/266 第三节 异域丧葬中的中原文化/289 结 语/298 参考文献/301 索 引/311 后 记/316 第五卷(宋代)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观念与殡葬制度/013 第一节 殡葬观念/013 第二节 殡葬制度/029 第三节 宋代殡葬礼仪的变革及其特征/042 第二章 殡葬程序/057 第一节 殡丧/057 第二节 埋葬/070 第三节 祭祀/077 第四节 墓祭/084 第五节 居丧/089 第三章 殡葬礼仪/100 第一节 帝王的殡葬礼仪/100 第二节 官员的殡葬礼仪/112 第四章 殡葬习俗/128 第一节 火葬/128 第二节 厚葬/153 第三节 风水/183 第四节 佛事/204 第五节 缓葬与义冢/239 第五章 墓地与墓室/263 第一节 帝王陵寝/263 第二节 家族墓地/290 第三节 墓室/300 第四节 合葬与迁葬/315 第五节 墓域设施/319 第六章 葬具、明器和随葬品/333 第一节 葬具/333 第二节 明器/341 第三节 随葬品/351 结 语/376 参考文献/388 索 引/399 后 记/409 第六卷(辽夏金元)目录 辽代 导 论/003 第一章 殡葬观念与规制/020 第一节 各阶层人士对死丧与殡葬的认识/020 第二节 皇帝为臣下遣使治丧/028 第三节 官员的丁忧与起复/035 第二章 殡葬形式及其过程/045 第一节 殡葬形式/045 第二节 停柩权厝/049 第三节 营造墓穴与依礼下葬/052 第三章 墓葬形制/055 第一节 火葬/055 第二节 土葬/060 第四章 殡葬风俗/067 第一节 墓葬中的风水说/067 第二节 殡葬中的佛教因素/074 第三节 金属网络与金属面具/080 第五章 葬具和随葬品/086 第一节 葬具/086 第二节 随葬品/099 第三节 墓室、墓道、棺椁壁画与随葬画像石/117 第四节 人殉、随葬木石俑与牲殉/132 第六章 墓志铭/140 第一节 墓志铭的各种称谓/140 第二节 撰写志文者之身份/144 第三节 志主人数与志文风格/149 第七章 契丹皇帝的葬仪与陵墓/155 第一节 契丹皇帝的葬仪/155 第二节 祖陵与祖州/157 第三节 怀陵与怀州/159 第四节 显陵、乾陵与显州、乾州/161 第五节 庆陵与庆州/162 第六节 奉陵州城建制之特色/164 第八章 皇家的宗庙与祭祀/166 第一节 御容造像/166 第二节 帝王宗庙/168 第三节 祭祖活动/171 西夏 导 论/179 第一章 党项族先民的殡葬/195 第一节 唐代党项族上层的殡葬/196 第二节 五代时期党项族上层的殡葬/199 第三节 宋初党项族的殡葬/207 第二章 殡葬观念和礼仪/211 第一节 重视殡葬/211 第二节 厚葬和薄葬/215 第三节 儒、佛、道对丧葬的影响/216 第三章 殡葬形式/223 第一节 土葬/223 第二节 火葬/224 第三节 塔葬/227 第四节 天葬/230 第五节 混合葬和招魂葬/232 第四章 皇室丧葬/234 第一节 西夏陵古今/234 第二节 皇陵的布局/236 第三节 皇陵的特点/239 第四节 陵园地面建筑/242 第五节 陵园建筑的装饰/247 第六节 陪葬墓/250 第五章 贵族、官员墓葬/252 第一节 宁夏闽宁村西夏贵族墓/252 第二节 内蒙古乌海市西夏某参知政事墓/254 第三节 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官吏墓/256 第六章 平民和僧人的墓葬/258 第一节 贫民的墓葬/258 第二节 僧人的墓葬/262 第七章 葬具和随葬品/265 第一节 葬具/265 第二节 随葬品/270 第八章 丧事和丧服/282 第一节 丧事/282 第二节 丧服/288 结 语/293 金代 导 论/297 第一章 殡葬观念/320 第一节 生死观和殡葬观/320 第二节 殡葬与孝道/327 第二章 殡葬礼仪和习俗/333 第一节 殡葬礼仪/333 第二节 风水与殡葬/342 第三节 殉葬、剺面、“烧饭”及其他/343 第三章 墓地、墓室、葬具及随葬品/348 第一节 帝王陵寝/348 第二节 墓葬类型和葬具/363 第三节 神道与石刻群/371 第四节 随葬品与墓葬装饰/377 第四章 帝王宗庙与祭祀制度/395 第一节 帝王宗庙/395 第二节 祭祀制度/405 结 语/408 元代 导 论/413 第一章 丧葬程序/422 第一节 汉人的殡葬/422 第二节 居丧与祭祀/428 第三节 蒙古人的丧葬/435 第四节 回回和其他族的丧葬/442 第五节 收埋孤老及无名尸体/444 第二章 殡葬习俗/448 第一节 火葬的流行/448 第二节 风水与丧葬/457 第三节 佛、道二教对丧葬的影响/464 第四节 厚葬和盗墓/470 第三章 墓地与墓室/475 第一节 墓地/475 第二节 墓室的形制/480 第三节 墓室的壁画和砖雕/487 第四节 义冢、普济塔、生茔(寿函)和衣冠冢/495 第四章 葬具和随葬品/500 第一节 棺椁/500 第二节 墓志铭和神道碑/502 第三节 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墓碑/508 第四节 随葬品/511 参考文献/520 索 引/531 后 记/538 第七卷(明清)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观念/029 第一节 孝道与厚葬观/029 第二节 择葬与风水观/040 第三节 殡葬观念中的佛教因素/050 第四节 宗族与殡葬观念/061 小 结/070 第二章 殡葬礼制/073 第一节 明清国家有关丧葬的律令/073 第二节 皇家的殡葬制度/085 第三节 官民的殡葬制度/092 小 结/100 第三章 殡葬习俗/101 第一节 殡葬习俗概略/101 第二节 停丧缓葬的盛行/109 第三节 火葬的局部盛行/127 第四节 南方地区的二次葬/133 第五节 夭殇和冥婚/141 第六节 归葬/149 小 结/166 第四章 殡葬问题及其社会应对/167 第一节 作为社会问题的殡葬/167 第二节 国家的治理/176 第三节 社会的应对/198 小 结/210 第五章 墓葬/212 第一节 墓地/212 第二节 墓地建筑与坟冢/227 第三节 墓制/238 第四节 葬具与随葬物品/262 小 结/274 第六章 殡葬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差异/276 第一节 地域特色/276 第二节 民族差异/297 小 结/317 第七章 中西交汇与明清殡葬礼俗的变革/322 第一节 传教士与中国葬俗/322 第二节 晚清西式葬礼的出现/344 小 结/358 结 语/362 参考文献/369 索 引/399 后 记/405 第八卷(民国)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殡葬观念/019 第一节 传统殡葬观念的延续及其批判/019 第二节 科学文明的殡葬观念/026 第三节 指向阶级、国家与民族的殡葬观念/033 小 结/043 第二章 殡葬制度/044 第一节 《礼制》、《服制》中的殡葬条款/044 第二节 社会公众人物的殡葬制度/048 第三节 《丧礼》的制定/062 第四节 军人的殡葬制度/074 第五节 殡葬服务设施管理制度/087 小 结/095 第三章 殡葬礼俗/096 第一节 农村传统殡葬礼俗的延续/096 第二节 城市殡葬礼俗的新旧杂糅/107 第三节 政治盛典:“国父”孙中山的葬礼/126 第四节 政府力量与殡葬习俗的嬗变/142 小 结/158 第四章 殡葬礼俗的奢华风尚/159 第一节 上海的大出丧/159 第二节 其他地区的大出丧现象/169 第三节 社会等级与炫耀性消费/175 小 结/182 第五章 祭祀/183 第一节 民间社会中的私祭/183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祭天与祀孔/191 第三节 对著名政治人物的公祭/197 第四节 对烈士的公祭/205 第五节 抗战时期国民党、共产党对黄帝陵的公祭/211 小 结/218 第六章 殡葬服务设施/219 第一节 殡仪馆、寄柩所/29 第二节 火葬场/25 第三节 现代公墓/20 第四节 名人墓/25 第五节 革命烈士墓/26 小 结/273 第七章 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274 第一节 殡葬习俗的“汉化”倾向/274 第二节 外来宗教对殡葬习俗的影响/285 第三节 部分殡葬习俗的消亡、简化与革新/289 第四节 较为普遍的殡葬高消费/293 小 结/304 第八章 殡葬组织/305 第一节 殡葬合作组织/305 第二节 慈善类殡葬组织/311 第三节 营利性殡葬组织/324 第四节 殡葬同业公会/333 小 结/355 结 语/356 参考文献/363 索 引/370 后 记/376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