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分析/地震灾后绿色重建手册》为《地震灾后绿色重建手册》一分册,包括1976年河北唐山、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地震、1995年台湾集集地震、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2004年新疆伽师地震、2008年四川汶山地震等恢复重建内容以及国外一些重建案例。
适读人群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地震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修复、加固与重建中,参
《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分析/地震灾后绿色重建手册》包含了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的若干重要案例,例如唐山地震灾后重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云南丽江地震震后恢复重建、伊朗巴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耳其伊兹密特地震震后恢复重建、日本阪神-淡路地震震后恢复重建等。
城镇是“人工与自然复合的复杂结构”,这种复杂结构是人类最富想象力、最雄伟的创造。同时也是人类自我创造的最危险的家园。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城市时代”,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人类的居住方式从分散化转向集中的同时,也伴生着环境、安全、能源、礼会、水资源等方面的危机。我国贯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的原则,选择了以紧凑型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模式,所有城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的人口控制在一万人左右,紧凑型城镇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耕地和节能减排,但也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的效应。我国大陆处于地震烈度6~9度的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2/3的人口达到百万以上的城市处在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高危险区。这就要求我国的城镇化策略更要注重城镇生态和安全的建设,对地震灾后的城镇推行绿色重建。
地震灾后绿色重建就是要总结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思路来进行“创造性”的重建。这意味着要在充分认识灾区生态地理条件、地质地貌现状和原有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前提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城乡重建规划。这不仅仅意味着高效率地恢复城镇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城镇新的发展理念和增添新地区价值。地震灾后绿色重建的目标,就是重建的城镇应该成为生态城镇,更加安全、舒适、有活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地震灾后绿色重建不仅需要怜悯、关切、激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冷静、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具创新性的理念,更广泛地调动各种各样的积极因素来帮助重建;要更加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尊重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尊重本地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资本;要更加明确重建的目标、项目、步骤,不仅要为灾后的幸存者建造更安全、舒适的生态城,同时也要着眼于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城镇不仅仅具有生态城市的典范影响,而且具有可复制、可改进、可推广的深远意义。
弹性地建设城市系统、让城市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这一理念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对于地震灾后重建而言,借鉴弹性理念的绿色重建模式,是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建设模式,也是适应力和恢复力更强并拥有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韧性系统。“危机”意味着危难但同时也是机遇,遵循弹性设计与建设原则的修复和重建,可使受灾城市有史好的韧性来抵御后续次生灾害的冲击,并能够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修复重建的同时增强其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在2008年汶川地震修复重建期间,我们组织相关专家编纂了《地震后重建家园指导手册》,为当时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9年,经过对内容的修订与扩充。我们又编写了《地震后重建技术丛书》。自2014年始,我们组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相关专家,重新修订了《地震灾后生命线工程修复加固与重建技术》、《地震灾后建筑修复加固与重建技术》、《地震灾后乡镇典型调查分析》等册,增补了《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分析》中的内容,增加了《地震灾后过渡安置与管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等册,并为了突出“绿色重建”理念,将从书名改为“地震灾后绿色重建手册”,是中共中央宣传部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绿色城镇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MZD037)成果之一。近几年间,又有玉树、芦山等部分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在这些地区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也成为本丛书修订增补的重要内容。
愿本丛书能成为今后指导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技术参考,谨以此书献给为历次地震灾区救援与重建贡献力量的人们。
第1章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1.1 撰写背景
1.2 地震前的唐山市
1.3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活动持续时间和重建模型
1.4 地震及其灾害
1.5 房屋建筑震害
1.6 生命线系统震害
1.7 震后应急反应
1.8 震后恢复
1.9 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抗震经验
1.10 震后城市地震防灾工作
1.11 灾后重建
1.12 经验和启示
第2章 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震后经济恢复决策
2.1 投入-产出分析及其应用
2.2 层次分析决策技术
2.3 多目标线性规划决策技术及其应用
2.4 系统动力学决策技术
2.5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1989年中国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3.1 地震及其灾害
3.2 应急救援
3.3 地震灾害评估
3.4 震后重建
3.5 项目实施组织
3.6 经验和启示
第4章 1995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4.1 基本情况
4.2 地震破坏
4.3 应急
4.4 恢复
4.5 恢复性重建
4.6 发展性重建
4.7 经验教训
第5章 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5.1 基本情况
5.2 地震破坏
5.3 重建阶段
5.4 恢复性重建
5.5 发展性重建
5.6 经验教训
第6章 2003年新疆伽师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6.1 基本情况
6.2 地震破坏
6.3 应急
6.4 恢复
6.5 恢复性重建
6.6 经验教训
第7章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7.1 汶川地震灾害和灾区特点
7.2 应急救援
7.3 震后重建选址
7.4 过渡性住所
7.5 地震受损房屋利用
7.6 对口支援
7.7 房屋和村镇重建
7.8 重建费用和时间
7.9 重建主体
7.10 重建指导思想——可持续重建
7.11 经验和启示
第8章 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8.1 基本情况
8.2 地震灾害
8.3 应急反应
8.4 建筑和工程设施地震破坏和恢复重建
8.5 地震保险
8.6 住房恢复重建
8.7 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9章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9.1 基本情况
9.2 地震破坏
9.3 应急
9.4 恢复
9.5 恢复性重建
9.6 发展性重建
第10章 1999年土耳其伊兹密特(IZMIT)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10.1 基本情况
10.2 地震破坏
10.3 应急
10.4 恢复
10.5 经验教训
第11章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11.1 基本情况
11.2 地震破坏
11.3 恢复
11.4 恢复性重建
11.5 发展性重建
11.6 经验教训
第12章 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12.1 地震基本情况
12.2 建筑地震性状
12.3 灾后应急救援
12.4 恢复重建
第13章 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Kashmir)地震震后恢复重建
13.1 基本情况
13.2 地震破坏
13.3 应急
13.4 恢复
13.5 恢复性重建
13.6 发展性重建
13.7 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