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乡村日益凋零,城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巨大课题,要解决其中的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几百年的时间。本书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在总体上指出因城镇化而消失的上百万个自然村,是今日中国的文化乡愁。城镇与大城市应差异性发展,整合田园文明,建设有农业空间载体的田园城镇,并提出了田园城镇的多个策略。这些策略将笔者过去的研究作为案例分别纳入其中,可以说是笔者近十年关注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感悟。
本书从实际案例出发,将笔者过去的研究案例纳入其中,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实践项目和教学专题,可以说的作者近十年关注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感悟。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乡土文化的存续尽一份微薄之力。
前言 建筑并不仅仅是关于空间的学科,也重视时间。它对时间的重视并不是在现代主义时空理论之后,而是早在东方的建筑理念中已有所体现。建筑并不仅限于苏州园林中的步移景异,不只是人在空间中的体验、运动,而是将建筑赋予生命属性,将建筑的奠基视如人的诞生,选择与天地契合的时间节点,甚至以此来确定生活在其中是吉是凶;城市的建设要和星体的运动相结合……古代建筑设计中看似神秘的行为,都源自东方哲学对时间的关注。虽然今天的科学无法解释,但可能未来科学能够发现其合理之处。这是科学发展的局限,而不是东方世界观的错误。从时间的角度看,文明的兴衰有其发展规律,古老的文明可能会暂居低谷,但也会重上高峰。这种生命力的源泉,是文明的核心要素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基因。文化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但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可以演变,可以更新,但必须传承,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延续下去。如果文化消亡,民族不可能继续存在。 反观乡村,乡村是人类聚居的*初形态,是城市之母;乡村是五千年田园文明的承载地,是中华文化之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乡村是受到冲击的古老文明的避风港,为中华文明提供清晰可辨的特征,保留了文明的基因。 然而,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乡村日益衰落:人口流失,田园荒芜,经济滞后;老一代农人老去,新一代农人背井离乡。在乡村,笔者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衰落,为此感到痛惜,却又无能为力。乡村虽衰败,却暗藏着天地与人和谐的秘密。乡村虽在底层,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乡村虽博大,但若不吸纳新的技术又会面临无法持续发展的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发展乡村经济,吸引游子返乡,恢复乡村造血功能;保护并利用乡村的良好生态;提升田园文明的文化品牌,重新恢复乡村发展的内生力;保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这也是今天新型城镇化的指向所在。 城镇化是中国目前发展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城镇化的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本书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策略思考的成果。第*篇文章是总论,指出因城市化而消失的上百万个自然村是今日中国的文化乡愁;城镇与大城市应差异性发展,整合田园文明,建设有农业空间载体的田园城镇;并提出了田园城镇的多个策略:和、散、低、空、小、杂、土、软、慢、云、微等。这些策略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具体探讨在后文展开。后文再针对这些策略,将过去的研究分别纳入其中,其中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实践项目和教学专题,可以说是笔者近十年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感悟。这样的分类未必完善,甚至还很粗陋,只能说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关注,为乡土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存续尽一份微薄之力。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副系主任。中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学院(ICARE)教授,SCI期刊审稿人,低碳城市与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数字建筑、建筑本土化及新型城镇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基金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设计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
总论
和
在理性与感性的双行线上与冯纪忠先生的访谈
与高层建筑一体化的城市太阳能热气流塔
垂直绿化对街道峡谷内PM2.5的影响研究
异
新、异、趣、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开放式办学三十年
防疫住宅(建筑):平时健康,疫期预防
借力旧区改造建设下一代防疫住宅区
散
有机密集鄂东北传统聚落的气候适宜性策略研究
低
除了4℃,还有更多竹屋顶的隔热实验及建构处理
空
昌字效应对风水理论中被动式通风策略的计算机模拟
空间原理: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鄂东北传统住宅通风性能研究
小
小镇优势
杂
室外晾晒装置研究
土
竹架、土袋、草顶千元土材料临时安置房建造实验
土家族居住环境与生活
鄂西吊脚楼建造工艺现代化研究
民族地区传统建造工艺保护及现代化
鄂西南高山吊脚楼室内热舒适现场研究
井式空调试验
软
武汉治堵方略
慢
取消禁摩令,扶持电动车小型化、两轮车是未来的趋势
云
想象空间《我 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译后记
我@城市:未来的数字公民城市
微
《营造法原》参数化基于算法语言的参数化自生成建筑模型
人工智能乡村住宅设计初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