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是生而有之,也不是一成不变,社会转型伴随着学校变革,学校变革又会驱动社会转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学校的进化是由生产力发展所驱动的。本专著的亮点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论述我国教育变革的技术动力和文化阻力,以哲学的视角、站在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剖析学校进化的演进规律,提出学校将进入3.0时代的科学论断,并大胆预测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3.0时代的新图景。本专著无论是从哲学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还是视阈的宽度,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未来学校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价值。
张治,博士,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国East-West Center访问学者。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等。曾参与教育部初中《科学》教材审定,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高中《生命科学》教材、教参编写,参加国家基础教育《研究型课程资料包》教材的编写,著、合著、编著出版专著49部,发表论文70余篇。任现职期间完成了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海市学籍系统、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系统、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生成长空间和数据中心、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系统等10余项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开发、建设与管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大数据、教育治理现代化和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新图景等。
目录
第一章 学校进化的动力........................................................................................... 6
一、学校进化简史............................................................................................. 6
(一)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诞生................................................................. 6
(二)学校1.0时代................................................................................... 9
(二)学校2.0时代.................................................................................. 12
(三)学校3.0时代(学校2.0时代的终结)............................................ 13
二、学校概念的博弈........................................................................................ 17
(一)学校是利益分配的地方................................................................... 17
(二)概念博弈促成学校进化................................................................... 19
(三)学校概念博弈应不忘初心............................................................... 21
三、人类未来的战争与合作始于学校............................................................... 22
(一)学校教育与国家治理具有天然联系................................................. 22
(二)战争与合作始于教育...................................................................... 26
(三)政治是未来学校进化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29
四、学校进化中的四个关键词.......................................................................... 30
(一)内容............................................................................................... 30
(二)教师............................................................................................... 32
(三)评估............................................................................................... 34
(四)治理...............................................................................................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