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秋,刚刚开始对南宋要塞鄂州发起进攻的忽必烈,得到了来自西线的报告:他的哥哥----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重伤不治身亡。在历经三个月的围城攻坚之后,忽必烈未能战胜由右丞相贾似道指挥的南宋守军,转而北返----他要先与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的汗位。1264年,经过五年的蒙古内部战争,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为汗位之争划上了句号。1267年,忽必烈再次筹划南进,这一次他选择在襄樊围城打援。至1273年,历时将近六年,襄樊守将吕文焕力竭降元。其后,元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宋军。南宋守将纷纷降元。1276年,元军进驻南宋行在临安,宋恭帝赵?降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其间,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忽必烈》以长篇历史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历史。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到这里应该结束了。我必须保证读者买到的是一部小说,而不是诸如史学研究等其他著作。
然而这又确实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必须保证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由真实与虚构混搭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事件,能够从中体察到某种历史的走向,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所以得有个后话。
当然得先说忽必烈。所有的故事都是因忽必烈而发生,而存在。他年轻时的一句思大有为于天下,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天下。而当天下被他改变了以后,他的生命轨迹也变了。曾经几乎战无不胜的他,在崖山海战之后,再也没有在战场上取得过真正的胜利。
他多次派遣规模不同的军队远征东南亚诸国,包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等国,战斗互有胜负,但最后总是又被赶了回来。尽管这些小国最终都一度成为大元的属国,但主要都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统治者的政治权衡,而不是战场上的胜负。
他的第二次远征日本是在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同样以失败告终,而且败得很难看,几乎全军覆没。它还是一场在政治上受到严重质疑的战争,因为人们怀疑,以他的识人的眼光,挑选范文虎来担任远征军中汉人部队的统帅,是不是压根儿要的就是一场大败仗。这支部队其实是由南人,即原南宋的降军和俘虏组成的,而在远征中又被用来作为主要的作战部队。忽必烈创造的这个模式被后世继承下来,每当一次内战结束,胜利者就把失败方的降兵和俘虏,用于一次胜负难料或关系不大的对外作战,把他们消化掉。
而真正残酷的战争是在蒙古人之间或者不如说是在成吉思汗的孙子们之间进行的。那些与忽必烈为敌的蒙古人,虽然不相信儒学,也没受过正心教育,但显然比南宋政权难缠得多。伯颜为他打了不少胜仗单论两军对阵,他们没人能成为伯颜的对手。伯颜打败了昔里吉的军队,但昔里吉是蒙古人,不会像汉人那样死守某一个地方,他的背后还有辽阔的草原和沙漠。在有关这种战争的记载中,对胜利者的描述总是把敌人赶到了哪儿哪儿,例如说伯颜在鄂尔浑河畔打败了昔里吉,把他赶回到也儿的石河畔。打了胜仗不等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昔里吉叛乱的最终解决,还是因为叛乱集团发生了内讧。昔里吉、脱脱木儿和撒里蛮之间发生争吵,昔里吉处死了脱脱木儿,然后撒里蛮活捉了昔里吉,向忽必烈投降,并把他交给了忽必烈。海都比昔里吉们更难缠,而且在性质上也更高阶那是窝阔台家族与拖雷家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争斗。为了对付海都,忽必烈甚至在七十二岁高龄时还御驾亲征,在满州打败了海都的盟友、以乃颜为首的几位成吉思汗的侄孙子,生俘并处死了乃颜。因为是成吉思汗的侄孙,乃颜受到了优待可以不流血地死,所以他是被用毡毯闷死的。但是这对海都的影响并不大。他仍是杭爱山以西的西蒙古和突厥斯坦的君主。忽必烈派他的孙子甘麻刺去守卫杭爱山边境地区,结果却被海都打败,并被围困在色楞格河附近,好不容易才得以逃脱。已经七十三岁的忽必烈,决定亲自前去扭转形势,听说海都已经远遁,也就是说你要打他得到很远的地方才打得到他,只好作罢。忽必烈终其一生,也没能看到海都的失败。
至元三十一年,即公元1294年,忽必烈撒手归西,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岁,要算相当地高寿了。也正因为这个,他十分喜爱并早早就被他立为太子的真金,却先于他去世了。他册立太子,意味着已经废除了成吉思汗建立的库里勒台制,改用汉制了,但在真金死后,他并没有按汉制在众王子(他共有十个儿子)中另选一人为太子,而是将原来属于真金的皇太子印玺,转授给真金之子铁穆耳,相当于册立他为皇太孙。这或许是因为他太喜爱真金了,但也可能是出于对那木罕的失望。那木罕虽然被放回来了,可是有了那样的经历,也确实不太适合当皇上了。但是铁穆耳是真金的第三子,并非长子。这也不符合传长不传贤的汉制。无论如何,忽必烈终是开国之君,自有其权威在,铁穆耳最终还是继承了皇位,是为成宗,只是那过程已经算不上一帆风顺,因为受到他的胞兄、真金的长子甘麻剌的挑战,曾经出现过神器虚悬三月之久的僵持局面。而在位十三年之后,到了他交班的时候,麻烦可就大得多了。他也立了太子,但那娃娃没福气,先他一年多死了,而重病之中他也没来得及再立太子,驾崩之后,就又出现了一个皇位虚悬的局面。临时摄政的皇后卜鲁罕,联合了掌握实权的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成宗的堂弟阿难答,因为他是忽必烈诸孙中年龄最长者。您圣明,这个标准一听就不靠谱。这时有个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是成宗的亲哥甘麻剌的小儿子,与其母答己以奔丧为名回到大都,带领卫士闯入内廷将阿忽台和阿难答逮捕并处死。这次出奇制胜的政变,保住了皇位留在真金一脉,也使他距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时他的哥哥海山也来奔丧了。海山奉成宗之命在青海一带守边十年,军功显赫,部众精良。他名为来奔丧,却是带着三万精兵来的,五月,大军进至上都,眼看又一场两都大战一触即发,多亏这哥儿俩的母亲答己出面,派人去上都与海山谈判并达成协议,先由海山当皇上,立其弟为皇太弟,叫兄终弟及,等弟弟当了皇上,再立哥哥的儿子为皇太侄,叫叔侄相传。海山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皇位,是为武宗,登基后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亲叔伯婶儿卜鲁罕皇后杀了。他在位四年,其间也曾想废了皇太弟,立自己的儿子和世为太子,但受到右丞相康里脱脱的坚决反对,只好维持原状。康里脱脱是达成那个协议的谈判代表,维护协议的执行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大臣不按皇上的意思办事,尽管有理有据,终究不合常理,早晚有顶不住的一天,幸亏武宗好内,只当了四年皇上就一命呜呼,爱育黎拔力八达得以顺利继位,是为仁宗。仁宗在位九年,有足够的时间闪展腾挪,废掉了皇太侄和世,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他即位时年方十八岁,是为英宗。
英宗被认为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他能得到英宗这个庙号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他所实施的一些改革新政,触犯了很多贵族的既得利益,他执政的第三年,在一次由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于南坡店被人刺杀,史称南坡之变,享年二十岁。
遇刺身亡的皇上年仅二十岁,显然没来得及对身后之事做出安排,诸王大臣等拥立也孙铁木儿为帝,改元泰定。也孙铁木儿是甘麻剌的儿子,血统上也还说得过去,如果在位时间长,有可能把合法性的问题摆平,可惜他只当了四年皇上就死了。他一死,就出现了皇位之争。他的从侄图帖睦尔夺取了他的儿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人家要建立自己的权力合法性,就剥夺了他的合法性,认定他的即位属于非法自立,结果他身后甚至没能得到汉文的庙号、谥号和蒙古汗号,史书只能以他的第一个年号称他为泰定帝。
实际上,阿速吉八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的。他本来已被泰定帝指定为皇太子,只是朝中握有实权的大臣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反而把阿速吉八赶到上都,然后在大都拥立元武宗之子图睦帖木儿即位,是为元文宗。不过,有向灯的,也有向火的,一直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听说大都有了皇帝,就在上都将刚满九岁的阿速吉八拥立为帝,改元天顺。天无二日,文宗派燕帖木儿进攻上都,再次上演了一回两都之战,倒剌沙战败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阿速吉八只做了一个月的倒霉皇上,同样没有得到庙号和谥号,只能称他天顺帝。不过他比他爸待遇稍微高一点,好歹得了个汗号,叫阿里加巴。
燕帖木儿拥立图睦帖木儿的理由,是仁宗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合法,违背了当初与武宗达成的协议,所以现在皇位应该交还给武宗的儿子。虽说是陈年老账,却也言之有理。问题是图睦帖木儿只是武宗的小儿子,武宗的长子是和世,而且和世还是武宗指定的隔代继承人。燕帖木儿考虑得确实很严密,他宣称因为和世当时远在碛北,而国不可日久无君,所以先让图睦帖木儿即位,待日后将和世迎回,再将皇位转让给兄长。他也真这么办了。遵循天不可有二日的原则,和世先回到哈拉和林,这时文宗图睦帖木儿在大都宣布逊位,然后和世在哈拉和林即帝位,是为明宗。明宗起驾向大都进发,准备去履行他的皇帝职责,走到旺兀察都,遇到前来迎接的逊帝图睦帖木儿和燕帖木儿,是夕欢宴诸王众臣,而当天深夜明宗驾崩,享年三十岁。因为没有正式的调查报告,史书只能称明宗暴崩疑系文宗、燕帖木儿所为。可怜明宗当了一遭皇帝,却不曾在金銮殿上体验过哪怕一次临朝理政的感觉。图睦帖木儿回到大都,宣布复位,重新做了皇帝。
做过两回皇帝的文宗,两回相加总共在位四年,享年二十九岁。据说是因为良心发现,死前遗诏将皇位传给了明宗的次子懿璘质班,时年七岁,是为宁宗。宁宗也是个没福气的娃娃,登基后只做了五十三天的皇帝就病死了,连年号都没来得及改。
到这时为止,元世祖忽必烈之后,三十九年里,元朝已经有过九个皇帝,进行过十次权力更迭了。
然后就轮到妥欢帖木儿了。他是明宗的长子,宁宗的哥哥。从顺位上说,他接掌江山倒也不算旷外,而从能力上说,文宗没有让他接班算得上识人。与他的九位前任相比,他至少有一大优点,就是活得比较长,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三十七年。虽然谈不上有何德政仁政,起码避免了为争夺皇位而产生的那些政局动荡和血腥残杀。他其实也不笨,只是他的天赋不适合当皇上而适合当木匠。他亲手制作的一台时计精妙绝伦,堪称举世罕见的旷代珍品,故有鲁班天子之称。把朝政交给大臣们去处理,自己躲在后宫做做木匠活儿,自得其乐。他最后成了大元朝的亡国之君,只能说是入错了行,也没有赶对时间。他病逝之后,得到的庙号是惠宗,但后人多称他为顺帝。顺帝这个称呼,是取代了大元的大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赏给他的。人们愿意采用这个称呼,并不是因为它比惠宗更具有合法性,而是因为这个顺字确实画龙点睛地概括了他的最值得称道的德行。除了少数几个被自己的权臣逼着交出权力的皇帝之外,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愿意向敌人和平交出权力的君主。用后世的眼光看,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很识时务、很有慈悲心肠、很有政治风度的政治家。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子民时,他选择了放弃,而不是让千百万民众以其身家性命来保卫他的权力。后世大清朝有个叫顾炎武的说:保国家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不干匹夫们的事,他提前三百年就认识到了。
著有长篇小说《粉红色的车间》《腥风血雨》《送你下地狱》,中短篇小说集《无反馈快速跟踪》《会计今年四十七》《陈冲短篇小说集》《克拉玛依之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皇亲国戚》(20集)等。《小厂来了个大学生》获全国第七届短篇小说奖,《铁马冰河入梦来》《会计今年四十七》《铁马冰河入梦来》《九十年代小说与阅读》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无反馈快速跟踪》《不自然的黑色》获《十月》文学奖,《路灯下》《淡淡的是永恒》获《人民文学》奖,《会计今年四十七》获《小说界》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剧本《少年英雄王二小》(两集,合作)获第十七届金鹰奖最佳儿童电视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