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诠释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基础理论环节。它同时内含历史性认知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文化发展与融合意义上的义理创新以及经世致用意义上的时代思考等三个方向的理论诉求。以上认识构成了《《论语》广义:当代视域下的儒家经典研究》写作的目的与具体指导原则。
《《论语》广义:当代视域下的儒家经典研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从中西文化传统之比较和中国文化传统内部架构这两个视角来深入考察当代视域下儒家经典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儒家经典的结集历程和诠释方式,意在说明儒家经典诠释就是即文言而超文言,将共文形式体贴于个人生命实践体验之中,凭借自由的心灵活动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所达成的人文教养以实现对圣人得道之意的证悟;第三部分以《论语》为例,结合前述思想,从为学之道、情感与德性、为仁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当代视域下的思想解读。
华军,生于1971年10月,吉林省长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联顾问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国曾子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儒学、礼学。先后发表中国哲学方向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导论 当代视域下儒家经典研究的意义
一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考察
(一)中西文化传统观念之比较
(二)中西文化传统价值之比较
二 中国文化传统内部架构的考察
(一)道家的修治体系
(二)佛家的修治体系
(三)儒家的修治体系
第一章 儒家经典的结集历程
一 “经典”释义
二 儒家经典的三种结集
(一)五经(六经)合称
(二)十三经合集
(三)四书合集
三 “四书”与“四书学”
第二章 儒家经典的诠释方式
一 经典诠释的目的
二 经典诠释中“道”与“经”的关系
第三章 《论语》广义之一:为学之道
一 学之对象
(一)对象性认知
(二)内省觉知
二 学之宗旨
(一)德与才
(二)为己与为人
第四章 《论语》广义之二:情感与德性
一 质直与人情
(一)质直之义
(二)“父子相隐”之道
(三)有关“亲亲互隐”之议
二 情理归德
(一)忠信之德
(二)仁爱之德
(三)合礼立德
第五章 《论语》广义之三:为仁之道
一 仁道与人道
(一)人道的确立
(二)人道的内涵
(三)人道确立的价值意义
二 以义制礼
(一)新义制旧义
(二)新义制旧仪
(三)义起传礼的意义
(四)义起传礼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