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功能多样和分化,当前研究多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整体。本书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对应逻辑,对4个典型村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点用地以生活居住和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同质性明显;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逐渐多样化,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旅服务及生产功能缺失等类型在空间内并存。随着与城镇的邻近,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居住功能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后,本书对不同用地功能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更新思路。
本书的创新点是,从研究视角上,不再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图斑,而是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系统剖析,从微观尺度阐述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的演变与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需求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思路,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实现农村居民点功能提升与更新。在理论上深化和扩充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的研究框架,在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及乡村空间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撑。
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功能朝着多样化和分化方向发展,对农村居民点演变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但当前,多数研究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整体,探讨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理,少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系统解析。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非农经济不发达,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较为单一,以宅基地为绝对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图斑的研究或许可以满足农村土地管理的需求。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用地,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甚至已经不再是主导的用地类型,因此,再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范式,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土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及乡村空间规划等一系列国土规划需要理论研究的跟进,因此,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类型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演变机理,据此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优化与更新的思路与框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基于此,本书首先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在山东省沂水县、山西省长治市选取典型样点村,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属性和农村社会经济与自然要素的调查,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表征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演变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提出了基于主导功能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思路,旨在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更新提供参考。
本书构建了一个长时间序列的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框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农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沂水县新建农村居民点由平原向丘陵和山地发展。说明在农业社会,在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的背景下,耕地资源禀赋是农村居民点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民建村首先选择耕地资源禀赋优越的平原,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逐步向丘陵和山区转移。综合统计数据和村户调研数据发现,工业化社会,沂水县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由数量的增加和空间布局的变化转变为农村经济和农户生计的多样化、非农化和分化。对16个调研村的研究发现,2013年农村非农化程度为37.54%~90.65%,并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
接下来,本书以山东省沂水县4个典型村为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演变进行了系统而重点的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同质性明显。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逐渐多样化,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旅服务及生产功能缺失等不同功能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并存,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化。农户以效用最大化原则安排生计策略,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演变的直接动力。农村发展政策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功能到非农生产和农业生产等多功能的演变。地理环境和农户生计资产状况则决定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的空间分化;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通过提升建材质量、扩展居住空间和翻新住宅,不断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居住功能。同时,21世纪以来,农村住宅闲置废弃和居民点扩展并存,影响了农户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村居民点生活服务功能不足,但仍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随着与城镇的邻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度呈上升趋势。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追求效用最大化目标,因此,农户生计成果的丰富必定刺激其对住宅进行投资以改善居住环境,但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缺乏激励,导致农村居民点生活服务功能优化缓慢。邻近城镇的农村接受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延伸,导致了农村居民点生活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化。
通过对山西省长治市大量农村居民点的实地调研,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分异明显:边远型和远郊型优势功能是农业生产功能,随着与市区的邻近,近郊型和城中村优势功能逐渐转变为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表征属性也呈规律性变化。生活功能表征属性方面,农户翻新、改造住房越频繁,农村居民点内部生活服务设施愈加完善;农业生产功能表征属性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对农户生计的贡献逐步降低,农户对农业生产功能的需求逐步减弱;非农生产功能表征属性方面,农村居民点非农生产空间逐渐扩大,维系农户就业和收入的非农产业活动对农户生计的贡献逐步提高。
最后,本书对不同功能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并提出了基于功能需求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思路,即应在遵循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更新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基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特征,以沂水县为例,辨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以及该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新村建设模式。本书还对沂水县4个典型村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演化特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本书认为,基于功能需求的农村居民点重构,充分尊重了农户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农村发展演变规律,具有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的创新点是,从研究视角上,不再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视为一个图斑,而是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系统剖析,从微观尺度阐述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的演变与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需求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思路,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实现农村居民点功能提升与更新。在理论上深化和扩充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的研究框架,在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及乡村空间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撑。但同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纰漏和不足,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张佰林,男,汉族,1987年生人,山东沂水人。201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居民点转型与重构。作为第一作者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经济地理》《农业工程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等地学高水平SCICSCDCSSCIEI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课题近10项。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1.4 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区域概况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概念界定
3.2 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演变的理论基础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演变分析框架构建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分化
4.1 农业社会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4.2 工业化社会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发展与分化
第5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演变与分化
5.1 农村居民点分类及典型村选取
5.2 数据获取
5.3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演变
5.4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空间分化
5.5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演变分化的驱动力
5.6 小结
第6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功能演变与分化
6.1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功能演变
6.2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功能空间分化
6.3 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活功能演变分化的驱动力
6.4 小结
第7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空间分化
7.1 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区位分化特征
7.2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7.3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
第8章 基于功能更新的农村居民点重构
8.1 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更新及重构方向
8.2 基于功能更新的农村居民点重构实践
8.3 小结
第9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更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9.1 传统农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更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9.2 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功能更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9.3 小结
第10章 结 语
10.1 本书的主要结论
10.2 本书研究特色与创新
10.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