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创意,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传授如何想出一个好的点子;在行,讲述了金老师在“在行”上所收获的经验;创业,讲述了创业者必备的条件,以及如何避免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培训,通过实际的例子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使用一系列技巧去推销产品。作者金满铮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了很多众筹项目,从平台规则的探讨,到产品众筹点的梳理;从设计视觉的把控,到众筹档位的设置。众筹的每一个环节,作者都做到了得心应手。除此之外,作者还是一位知名的营销导师,每年都举行一些营销培训,有着丰富的培训经验。
老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知道互联网,不是所有人职场上□好的选择,但一定是□历练人的平台。我的从业领域跨度比较大,从五年前的传统加工企业,一直到后来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电商。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做公司也好,做企业也好,其实跟谈恋爱处对象有点像,你既要懂得灵活掌握“用户思维”,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成事儿。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按照四个内容板块写的,分别是好玩的营销段子、有趣的在行见面、给创业者的逆耳忠言、培训后的感悟总结。有人说,会写段子的人,做营销创意都不会吃力。我的助理欢欢总问我:“做创意有什么诀窍吗?”我回答:“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然后再刨根问底地找答案。”任何人都不可能源源不绝地生产段子,要是能做好一个段子的搬运工,就已经很不错了。
每一个合格的营销人,都有个必备的本事叫作“会聊天”。而会聊天的前提是先懂得倾听,学会找对方的话语中的“痛点”,然后再根据“痛点”给出你的“良药”。曾经我也问自己,“是不是我们有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呢?”后来我懂了,“我们做什么事,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年龄。”
做营销难,做个好营销更难,做个有意思的会讲段子的营销那就是难上加难。而且,即使你未来不从事营销的工作,学点营销的套路,在生活中也是有必要的。
□后,用一句我自己的座右铭,结束我简短的序:“在顺境中别飘,在逆境中别倒。”
金满铮,京东大学电商学院蓝带讲师,易观□□的签约智囊,桔子会□□讲师,在行APP众筹圈电商人气讲师,慧科教育特批电商营销讲师,电商培训过1万家企业负责人。2012年加入新浪总部,2013年成为新浪微博商学院首席高级营销讲师。2014年加入北京搜狗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拓展业务经理同年,加入北京妙创意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商务经理,2015年带领众筹团队服务平台50多个产品众筹项目,先后策划出贝适宝、果加等百万级及云米、科贝尔等千万级成功案例,总众筹金额已突破1个亿。
1. 你好,□□朋友
(营销,让你的客户成为朋友,让你的朋友成为客户)
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道理,“成交一个新客户需要很久,但深挖一个老客户,要比成交一个新客户要容易些。”
对每个人来说,到底谁能成为你一辈子的朋友呢?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在顺境中打败过多少个强大的对手,而是在于你在逆境中留下了多少个帮你的朋友。”
我们小时候拿玩具当朋友,都爱说真心话,长大了我们拿朋友当玩具,偶尔背锅挡箭。我自从创业之后,做了很多很傻的事情和冲动的决定,比如找投资人融资,比如删微信好友。我们要记住一点,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还有人告诉我,你的80% 的收入,都是你身边20% 的人脉贡献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过去的朋友越来越少,每天打交道的,不是同事,就是客户,或者合作方。到底还有多少人,能跟我做除了利益之外的“真朋友”呢?接下来,我就说说我创造的一个词,“□□朋友”。“□□朋友”是我从罗振宇嘴里的“□□客户”演变思考过来的。“□□朋友”,是具有强黏性,高互动性,自带传播属性,有品牌价值,需要长期维护的可收费“用户”。
我曾经在一次爱奇艺的大会上,听到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是做母婴产品的,能打动妈妈,就算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能打动孩子,那就等于持续付费。”
如何才能维护好你的“□□朋友”,是不是用钱?可以,但效果不会持续得好。那我说说我的四步建议。首先,深挖痛点。其次,分类筛选。然后,建立社群。□后,内容沉淀。
(1)“深挖痛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者关心的,才是你该关心的。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服务不好,请您跟我直说,如果我服务好,请您转发朋友圈。”好多产品营销都喜欢沉浸在“自嗨模式”中,卖产品也好,卖服务也好,不论是写文案,还是做图片,假设你要想持续在付费用户身上赚钱,一定不是卖“功能”,而是卖“感受”。
对于营销的阶段,我也解读为三个层次:□□个层次是“卖家市场”。我家边上有鱼塘,我就养鱼卖鱼。我家山后有苹果树,我就卖苹果。第二个层次是“需求市场”。消费者需要吃饭,就会去找饭馆。消费者需要打电话,就会去买手机。消费者需要什么,卖家就提供什么。第三个层次是“场景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有的时候是被品牌商创造出来的。去电影院就要喝可乐和吃爆米花,打篮球就一定要买速干衣和运动手环,约人见面谈项目都会下意识选择咖啡厅或者茶楼。这些“需求”有时候是品牌主创造出来,而非消费者的本意。
有人会问我怎么挖“需求”,是不是就是单纯地在你客户面前问问题?我很正经地回答你,我的答案是“撩”。“撩”是有目的性但又很有隐蔽性地探索需求的“缺口”。可以用星座等一切潮流的方式,但千万不要用令人反感的电视购物式的轰炸式交流。
(2)“分类筛选”。有“标准”的才是相对有效的。不去分析他们的人群画像,没有“标准”的选择一定是让你营销成本增加。我建议你可以按照目的、性格、行业、性别等因素去划分。我之所以几次删朋友圈里的好友,也是为了提高信息浏览的品质与点对点传播的到达率。懂得说话要掌握尺寸、表达深度与知识体系的应用。
有人问我,你会看人吗?会看透消费者跟你沟通和成为朋友的目的吗?我的回答是,很难。
“建立社群”,聚焦的才是能活跃的。那什么样的群才能有活跃度呢?首先要持续有内容输出,其次有固定的人员维护,然后就是有活跃分子来带动气氛。每个社群要有规则,优质的群不在乎人数多少,而是重于话题聚焦,有群领袖。我的粉丝群的活跃度一般,但是总是有一些人主动分享内容,从不滥发广告。
(3)“内容沉淀”。说干货的才是可传播的。每个群都会有很多的聊天记录,但是真正能沉淀和传播的,可能是一条订阅号的内容,一张思维脑图,一段不错的音频节目,或是一个可参考的BP(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