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三编展开论述:第一编集中论述近代思潮与文学转型的关系,第二编聚焦于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语言和文学转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第三编泛论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变革。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是袁进的一部学术著作,完稿于2017年。本书是作者立足于专业基础,并在其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完成的理论探索成果。作者主要通过三个章节将论述中国近代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轨迹,将近代思潮与文学的兴起发展,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近代社会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一一展开叙述,富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这不仅有利于文学爱好者加深对中国近代文学的了解,也有利于研究者展开相关的学术研究。
袁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著有传记《张恨水评传》《小说奇才——张恨水传》,学术专著有《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鸳鸯蝴蝶派》《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文学通史近代编》等。
绪论 中国近代文学叙述源头新探 / 001
第一编 近代思潮与文学 / 001
一 中国近代文学思潮刍议 / 001
二 经世致用的文学 / 013
三 学习西方 / 050
四 人文精神的曲折发展 / 090
五 文学的通俗化 / 122
六 复古思潮的末路 / 155
第二编 西方传教士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 / 170
一 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
——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170
二 试论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 190
三 近代演说与西方传教士 / 207
四 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创作的中文新小说 / 218
五 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
——试论晚清西方传教士翻译的《□□□□》白话译本的现代意义 / 233
六 译诗与新诗
——从诗歌的形式看近代西方传教士的翻译 / 246
七 欧化白话文潮流为什么没有在明末清初时兴起 / 259
八 试论19世纪新教传教士用白话和白话欧化的原因 / 270
九 寻找失落的历史
——试论近代欧化白话文学的历史失忆 / 278
第三编 近代社会文化与文学研究 / 285
一 从士大夫到作家 / 285
二 市民读者与通俗小说的崛起 / 301
三 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 / 313
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旧体文学亟待研究 / 326
五 晚清言情小说的特点 / 336
六 辛亥革命对中国小说的推动 / 347
七 民初言情小说的贡献与局限 / 354
八 《广陵潮》与民初社会小说 / 360
九 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中国近代的文化中心 / 369
十 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心的北移与南下 / 381
绪论 中国近代文学叙述源头新探(节选)
文/袁进
中国近代文学史从何时开始叙述,这是研究和从事中国近代文学史教学的工作者首先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当下几乎所有1949年以后问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论述各有不同,绝大多数都认为近代文学史发端于鸦片战争时期。(除了□近出版的关爱和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之外,该书□□章专门叙述嘉道之际文学精神的形成。可惜的是:该书只看到嘉道时期“古今”的演变,没有看到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中西”和“雅俗”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因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就被确定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
但是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往往并不与政治同步,龚自珍就是一个例子。龚自珍是公认的近代文学□□人,在晚清影响极大。可是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的第二年(1841),中英南京条约(1842)还没有签订就去世了,他的主要作品都写于鸦片战争之前,他的许多有分量的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解放篇章甚至写于嘉庆年间,如《乙丙之际箸议》和《壬癸之际胎观》。因为龚自珍在近代影响极大,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所以近代文学史著都把龚自珍作为近代文学□□人来叙述,同时又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文学的开端,而不顾这两者事实上是矛盾的。这样做的结果:龚自珍也就被作为一个个别现象在文学史中叙述,而在嘉庆年间发端的文学发展新因素也就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实,嘉庆年间(也就是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因素非常重要,它们在整体上显示了中国近代文学后来的特点,实际上是近代文学的发端。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个转折时期的文学。在这个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都在发生急剧动荡的变化,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文学自然也发生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是立体性的,它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审视:从时间的纵向来说,它显示了一种“古今”的演变,从清朝的太平盛世,进入一个危机时代,从而形成了“经世致用”这一倾向于实用、改革的思潮,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作品;从空间的横向来说,它显示了一种“中西”的碰撞与汇流,以往我们一直认为这种汇流是从鸦片战争才开始的,其实不然,从嘉庆时期开始,这种不同于晚明的中西文化汇流已经出现,它们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二维对流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那就是社会文化高层次的“雅”与社会文化低层次的“俗”之间所发生的对流与冲突,这一“雅俗”的交流构成了社会文化变革的立体性,□后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学语言和文学形态的雅俗对流。这三个维度的变化又搅和在一起,加上时间维度带来的逐步变化,形成立体性全方位的文化形态变革。它们□后决定了“新文化”“新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