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害羞?
什么不是害羞?
我们为什么要为害羞孩子担忧?
我们为什么不用为害羞孩子担忧?
害羞与学业表现的关系如何?
我们如何理解和帮助害羞孩子?
……
本书围绕害羞行为的生理基础,害羞孩子的家庭环境、同伴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帮助害羞孩子的一般方法和特定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及养育者更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孩子的害羞行为和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学校环境中的同伴交往和学业适应问题。
本书关注的主要是幼儿园至初二年级的孩子,但对幼儿园以前和初二以上孩子的教师、养育者同样有益。
前言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很多儿童通常都会感到些许紧张不安,从而变得小心翼翼;当他们被动地成为关注的焦点时,他们会感到不自然或尴尬。事实上,超过80%的成年人报告说自己目前或曾经害羞过!但是对极度害羞的儿童而言,学校的日常任务(例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参与某个小组的课题研究,或在课间与别的同学一起玩耍)都可能诱发他们明显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然而,长期以来,害羞儿童在学校环境中都是被忽视的,尤其是相较那些欺侮他人或行事粗心大意的儿童而言。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上窜下跳、攻击他人或扰乱课堂秩序的儿童通常会得到教师即时和经常的关注。相比之下,害羞和安静的儿童更可能不为我们注意。的确,在过去,心理学家曾建议教师们鼓励儿童的害羞表现,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维持课堂秩序。
在过去的25年中,有关童年期害羞行为发展和启示的研究显著增多。然而,许多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仍然没能很好地理解害羞儿童及其行为本身。这些孩子平时安静少言,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通常很少注意到他们,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常常错误地将他们的寡言少语归结为智力低下、学习困难或者缺乏学习动机。
本书旨在帮助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更好地关注儿童的害羞表现,并整合出帮助害羞儿童发展的最佳综合方案。虽然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幼儿园至初二年级的孩子,但是幼儿园之前以及初二以上孩子的教师、养育者也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益信息。以下是有关本书框架的简单介绍。
第一章探讨“什么是害羞”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将会介绍害羞这一概念,综述学术界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这一现象的;还将具体讨论如何界定害羞的主要元素,以及区分与害羞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我们将关注害羞是如何发展的。第二章从先天因素入手,探讨害羞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及其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围绕影响害羞的后天因素展开,分析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其他社会化实践中对害羞儿童可能特别有利或有害的行为。
第四章论述害羞对儿童的潜在影响。具体聚焦于害羞是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和学业发展的,尤其强调它带来的利与弊。第五章主要描述害羞儿童在班级中的体验。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班级情境特别容易令害羞儿童感到焦虑;二是害羞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业发展的。第六章特别关注害羞儿童与教师。具体的话题包括教师通常是如何面对害羞儿童的,以及教师和害羞儿童可能形成的各种师生关系等。
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介绍教师帮助害羞儿童应对学校中的各种挑战的最佳实践方案。在第七章,我们回顾了教育者在与害羞儿童互动中可以运用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例如渐进式接触、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技巧)。随后的第八章描述了更为具体的策略,旨在指导教师帮助害羞儿童克服各种挑战(例如,促进幼小衔接,提升害羞儿童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优化考试环境)。最后,在第九章中,我们先回顾了前面几章的内容要点,然后展望未来,关注快速的社会变迁(例如,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增长)对害羞儿童的未来发展和学校适应可能带来的影响。
所有这些信息,都源自或综合了教育界和发展心理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总之,本书囊括了关于学校里的害羞孩子的点点滴滴。这些,是教师们需要知道的!
作者
罗伯特·J.科普兰(Robert J. Coplan)
博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皮克林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兴趣是教育环境中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适应功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其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童年期害羞的发展和启示。与人合著《害羞与社交退缩的发展》《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给当代读者的书》《独处手册:社交孤立、社交退缩和独自一人》。
凯瑟琳·莫里茨·鲁迪西尔(Kathleen Moritz Rudasill)
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育与人类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研究室主任。其研究关注学校环境中的儿童气质,特别聚焦教师和父母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来优化他们的学业与成功。发表多篇该主题的论文,撰写相关图书章节,本书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译者
傅锐
心理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现就职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研究所。主要从事儿童与青少年社会行为和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包括社会能力与学业适应、社交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和学校欺凌行为及其干预与预防。
李丹
心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及《心理科学》等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和译著10余部,主持guojiaji、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guojiaji、省市级教学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育科研成果奖等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