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做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佛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却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论调越来越激烈,行动越来越鲁莽。
台湾的教育、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号召。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当时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朝野才惕然憬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普遍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国人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朝野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而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大陆青年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导读】英雄好汉上梁山
傅锡壬
阅读《水浒传》和研究《水浒传》是两种不同的途径。但必须先对《水浒传》的故事产生兴趣,则是两者都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我之所以改写《水浒传》,让它变成《梁山英雄榜》这本小书,就是想让第一次接触《水浒传》的读者,引发兴趣。
一般《水浒传》的通行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候,金圣叹推出的, 并自称为古本的七十回《水浒传》,他自己评点,也称“第五才子书”。其实,它已经把《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故事都保存了, 从此七十回本就成为《水浒传》的定本。后来胡适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标点符号把《水浒传》标示一遍,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因为有了标点,就更便于阅读。
一、拟话本的小疵
不过这部书保持不少话本的面目,话本是说话人赖以谋生的工具,所以就必须具备若干说书的技巧,毕竟与小说的写作技巧不尽相同。它的瑕疵是:
(一)重要情节与对话的一再重复:例如王婆设计潘金莲的杀亲夫武大郎。先用王婆的口气叙述,再以潘金莲的行动描写, 在小说处理上,破坏了悬疑的气氛。这种描述的方法,对说书人来说,自有其临场的需要,但对成功的小说而言,则是败笔、赘笔。
(二)人物刻画的分散和多歧,这种情形有二:一是故事情节中几个性格较为突出的人物,如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林冲……几乎在许多章回中都出现,使读者在阅读中,必须不断 重组对他们的描述印象。二是人物太多,自然描写上不能周到。胡适说:“倘使施耐庵当时能把那历史的梁山泊故事,完全丢在脑后; 倘使他能忘了那‘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故事;倘使他用全副精神来单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李逵、石秀等七、八个人,这部书一定格外有价值。”
但是,毕竟《水浒传》是长篇拟话本小说,有它的时代性。
如今既要缩减又改写长篇拟话本为中篇小说,胡适的意见是可以尝试让它实现的。所以我把七十回本,约五六十万言的《水浒传》改编成十五万字左右的今本,确实是一种野人献曝的大胆尝试。
二、《梁山英雄榜》的改编重点
我首先拆散了原书章回的划分,纯以故事的情节、人物做整体的考量。但为保持原书的精神和菁华,仍旧利用《水浒传》中 原有文字所表现的神韵和气势,故事的情节只作若干轻微的变更。每篇新的章节,都另拟新的题目,以点化出若干新的主题与新的涵义。
第一章“心魔”:也就是原书的楔子。所谓“魔由心生”,洪信到龙虎山求张天师时,所遇到的龙(蛇)、虎种种幻象,都是由于洪信的内心不诚敬所引起。而且从镇魔殿中,由于洪信的内心不诚敬而放出去的魔君,虽然杀人不眨眼,却在全书中没有杀过一个善人,所以这些魔君,是恶人心目中的强盗,却是善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魔”之是否被视为“魔”,也因心之所向而定。
第二章“祸根”:也就是原书高俅发迹的部分。高俅是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中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自小不守家业,结果因为踢球踢得好被端王看中而发迹。端王就是宋徽宗,徽宗朝宣和末年,各地人民困于苛政,时有暴动。所以高俅的发迹,显然是暗示“乱由上生”。自高俅引出王进,从王进引出史进,再写一百零八人,如果说梁山泊一百零八人是祸,那么高俅的发迹就是“祸根”。
第三章“缘”:也就是原书中有关鲁智深几个章回的总和。从鲁达打死镇关西、出家为僧、大闹五台山、怒打小霸王到火烧瓦官寺等。鲁达出家时,长老就说“智深与我佛有缘”,后来智深离开文殊院,长老送他四句偈子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不也正暗示他与梁山泊也有“缘”吗?而且鲁智深打小霸王也是以“说因缘”为借口,所以鲁智深的故事 脱不了一个“缘”字。
第四章“逼上梁山”:也就是原书中有关林冲的几个章回。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妻子漂亮,被高俅的螟蛉子高衙内看上,而无端敕配沧州。高俅父子仍不放过,派人尾随,要置他 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逼杀人,最后投奔梁山。这是《水浒传》主 题——官逼民反——的典型例子。
第五章“宝刀、市虎、功名”:也就是原书中杨志卖刀、比武等情节。杨志一心想求取功名,金银花罄时,只得卖刀凑集盘缠,结果偏偏遇上无赖的市虎牛二,被逼杀人。但杨志对求取功名的欲望未减,遂为梁中书所用,表现得更为积极。卖宝刀、杀市虎皆因热衷功名而引起,所以命篇为“宝刀、市虎、功名”。
第六章“生辰纲”:这是《水浒传》中一场计划周密的好戏,表示梁山英雄已经不是乌合之众,也是军师吴用第一次显露才华。
“纲”是古人担纲运送货物之意。“生辰纲”是梁中书送给岳父蔡京的生日礼物。杨志的功名美梦,就在这一役中破灭。杨志的命运好像跟“纲”结了缘,先是失了“花石纲”,再是失了“生辰纲”。
第七章“紧急追缉令”:这一章是上一章故事的延续。“生辰纲”被劫是一件大事,所以告示的“追缉令”一道接着一道,先 是大名府梁中书的书札,再是东京太师府的专差,逼着何涛循线索追查,也是梁山泊英雄第一次与官兵的正式接触。石碣村中的一役,使梁山威名远播,奠定了它的霸业基础。故事中何 涛的侦查方法有一点像刑警的查案。
第八章“招文袋”:也就是原书中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宋江所以要上梁山也植因于此。宋江先是把晁盖的书信和金子放在袋里,后来却又把这么重要的袋子遗忘在阎婆惜家中,所以这招文袋是造成小说步入高潮的关键。“招文袋”之对阎婆惜而言, 竟成了“招魂袋”。
第九章“景阳冈”:是原书武松打虎的部分。《水浒传》中不包括“市虎”在内,就出现过许多次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杀四虎、解珍猎虎、武松打虎。其中以李逵杀四虎最为感人,而武松景阳 冈打虎最为脍炙人口。
第十章“人头祭”:也就是原书中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 取了人头祭祀武大郎的情节,是武松投奔梁山的远因,也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枭首”是我国古老的刑法,而“馘耳”更是充满血腥与神秘的祭典。武松这种原始性的复仇心态,震撼人心,也具有小说惊悚的效果。
第十一章“黑牛与白鲨”:也就是原书中李逵斗“浪里白条” 张顺的情节。李逵长得黝黑,又是牛脾气,且力大如牛,所以称 它为黑牛。张顺皮肤白皙,又精于水性,活像海里的大白鲨。当 二人在浔阳江中缠斗在一起时,《水浒传》的描写是“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作一块”,黑白分明,煞是好看。
第十二章“劫法场”:也就是原书中浔阳楼宋江写反诗、戴宗送假信、梁山好汉劫法场等几个章回的组合,其中劫法场是整个故事的高潮。 宋江从此就上了梁山,在《水浒传》中,这是一场大戏,气势磅礴。
第十三章“天性”:也就是原书中假李逵剪径和黑玄风李逵沂岭杀虎两段情节的组合。李逵虽然是《水浒传》中杀人最多的魔君,但他孝心未泯。当他看到宋江接父亲来奉养,公孙胜又去探望母亲,不禁想起了自己还有老母在家乡受苦,也要去接到梁山来快活。后来李鬼却用奉养九十老母为借口骗了李逵,以及李逵的母亲被大虫吃了时的激情、悲愤,凡此种种都发之于李逵的至孝天性。
第十四章“刽子手”:也就是原书杨雄杀潘巧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主角的身份有个共同处,杨雄是个专业杀人的刽子手,他的岳丈潘公是退休的屠夫,他的义弟石秀是家学渊源的现职屠夫,都是杀猪的刽子手。这些刽子手聚在一起,终于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裴如海和头陀都杀了;把偷汉的潘巧云并丫鬟迎儿也像猪一般地杀了。
第十五章“尾声”:作为改写本的总结。原书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天文”,已经把梁山泊一百零八人的名字都刻在石碣上,和楔子中挖开石碣放走魔君的情节正好前后呼应。也借石碣的两侧,揭示了《水浒传》的主题——“忠义双全,替天行道”。
三、结语
总结我改写《水浒传》的企图有三:(一)能否有一本文字比七十回本更简洁,而又能引起读者对全书的兴趣?(二)能否赋 予该书新的主题与新的评价?(三)能否借此与电影艺术结合, 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