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工作者,《走在课堂边上》作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所思所想,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长期深入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10年讲坛上辛苦耕耘
15年课堂边行走经验
学科带头人教你玩转课堂教育,带出聪明孩子
读一个人的文集,就像观察一个人行走的足迹。在一篇篇文章中,能清晰地看到作者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和行走方式。读黄嘉宏老师的《走在课堂边上》,一个锐意进取的教育改革思想者和实践者如在眼前。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黄嘉宏老师大致有两个身份:一是语文教师,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二是中山市南朗镇教科研工作管理者,工作对象主要是教师。工作方式不同,但“思而行”却一以贯之。
20世纪90年代末,基础教育积弊已深,已有数年初中语文教学经历的黄嘉宏老师开始思考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试图改变课堂,给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但受到“应试”文化的对抗。他想让学生素质更全面,讲一些不考的内容,但一些学生却说不考的内容不应该学。黄老师没有生气,学生这样想,是环境使然,说明改革刻不容缓。他看到了自己责任。他入情入理地向学生阐述语文课对终身发展的价值,争取他们对课堂改革的支持。
他成为南朗镇教科研管理人员后,工作重心调整为如何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黄嘉宏老师深入教育现场,针对本镇教育实际,对一些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怎样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怎样让学校工作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特征是什么?怎样克服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的弊端?他认为,作为教科研管理者,仅坐而论道是不够的,同时应该是一个行动者。对一些重要问题思考之后,紧跟着的应该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这正是黄嘉宏老师的工作模式。倡导读书,后面接着开展师生读书交流活动;让学校领导关注教学,后面接着举办有行政领导参加的教学比赛;倡导“一本三有”课堂,后面接着课堂评价标准的制订与使用;倡导全面评价学校质量,后面接着制订新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调研一思考一实践”形成首尾连接的回路,是基层教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黄嘉宏老师勤于笔耕。这既是一种积累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对基层的指导不能限于即兴的、口耳相传的形式,通过深思熟虑之后用文字方式来传播思想,影响会更大。此次他的文章结集出版,将使更多的人获得分享的机会。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相信黄嘉宏老师今后会有更多的笔耕成果面世。
黄嘉宏,南朗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教研室主任,曾任翠亨中学、云衢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被评为南朗镇首批学科带头人,中山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与研究》《师道》《广东教育》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文章,曾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师德征文一等奖。
第一章 会动脑的教育:课堂思考
第二章 静悄悄的革命:语文教改
第三章 无壁垒的学校:管理我见
第四章 吾日三省吾身:专业发展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