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群芳争绝艳:我的越剧人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艳芳的回忆录,她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作者在《不与群芳争绝艳:我的越剧人生》中回忆了自己的越剧从艺历程和人生道路,其中贯穿了老艺术家对越剧老旦表演艺术的经验总结,对越剧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与群芳争绝艳汪灏(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总监,国家一级导演)接到出版社的邀请,嘱我为金艳芳老师的自传作序,作为一名晚辈,又非梨园中人,起先我是有一些意外的。然而关于金老,我确实又有些话想说。
2013年6月,为了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上海曾经上演过一出大型越剧史诗《舞台姐妹情》,我是这出戏的总导演。在最后一晚演出结束时,我们曾策划举行一个“向老艺术家致敬”的仪式,当然,我们也盛隋邀请金艳芳老师出席。听金老的家属说,那段日子,老人家很是兴奋,还为自己的出场设计添置了新衣。不巧的是,金老后来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到场。为此,我深感遗感。
我之所以执意邀请金艳芳老师参加是有原因的。
百余年来,越剧从偏隅江南的地方小戏,迅速成长为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突破方言局囿,影响大江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在此过程中,几代越剧人始终以艺术家群像的方式呈现在艺术和社会的舞台。我一直以为,这是越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特征,这是足以令人瞩目的。
但以往,我们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生、花旦身上,对于其他行当多有忽略,即使有所涉猎,线条也往往是粗疏的。
这其中,就包括了越剧老旦艺术。作为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过许多经典作品的老旦艺术家,我们对金艳芳的关注其实远远不够。幸好,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应有的遗憾。
我有个比较执拗的看法,书本中提供给我们的历史场景往往是苍白的、漫漶的,至少是不细致的。只有在这样的场景中,植入了“人”的元素,才会变得生动、可爱。这就是我近年来,特别关注“口述历史”的重要原因。
我曾经也在我们的频道中先后推出过这样的电视栏目,其中金艳芳老师的专访就深深吸引过我和广大的电视观众。
《不与群芳争绝艳》一书以金老的自述为主。平实而流畅的叙述、平和而谦逊的文风让我再一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人家的魅力——一辈子为越剧舞台勤恳耕耘,毫不张扬、甘当绿叶。捧读间,不时浮光跃金般跳出的文字,常常令人莞尔。我以为,把人投置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表达,即使这只是一个朴素的个人的视角,它同样具有史诗的内涵。
其实,当年的金老师在越剧演员中是颇负才名的。她的艺术人生,先后经历了越剧男班向女班的发展过程,接触过武林班、越剧等多种演出形式,而她本人,除了以老旦闻名外,还擅演正旦、彩旦。通过金老师自己的回顾和讲述,让我们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浙演剧形式的演变,以及解放后戏剧改革、新时期越剧发展和越剧行当流派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
我想,《不与群芳争绝艳》一书的出版也是一个信号。在带给我们一个鲜活的老旦艺术家——金艳芳的同时,也体现了戏剧界对于老旦行当的重视,体现了文化界、出版界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戏曲艺术的责任意识。
袁雪芬先生生前曾经和我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文革后,上海越剧院计划拍摄越剧电影《祥林嫂》,当时金艳芳老师已经被迫离开她心爱的越剧舞台多年,在别处工作。是袁老执意请她出山,再三表示:鲁四太太一角,非金艳芳不能胜任。为此,袁老多方联络、四处奔波,终于让金艳芳老师再次回到了那方她熟悉的红氍毹上……这段故事,足以证明金老在越剧老旦界的地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聚光灯下主配演之间的惺惺相惜。
我想,如果袁雪芬先生健在的话,她应该是这篇序言最合适的作者。
金艳芳,著名越剧演员。1922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1939年9月,到上海皇后大戏院水云剧团,开始了越剧演艺生涯。1949年春参加雪声剧团,1950年4月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前身)。她饰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师母、《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打金枝》中的皇后、《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九斤姑娘》中的三叔婆、《祥林嫂》中的鲁四太太、《珍珠塔》中的方朵花等角色,都演得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广受好评。
春蚕吐丝金艳芳
不与群芳争绝艳
我的童年
拜师学艺
别母去嘉兴
新的杭剧团
逃难遇好人
改唱越剧
华东戏曲研究院
越剧新天地
我政治进步的动力
北京情结
八十四岁再披挂
在电视台上越剧念白课
《大义灭亲》(越剧)
越剧改革的领军人物袁雪芬
常言常新的范派艺术
虚心好学永葆青春的傅全香
澳洲的瓶刷子花
澳洲人爱鸟
在澳洲唱独脚戏
栽葱种蒜乐趣多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附录
无私的奉献长寿的回报
严师慈母
我尊敬的老师金艳芳
我的妈妈
不与群芳争绝艳
我的电影电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