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有理解,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不会崩溃。为人父母,这本书不能不读!
2. 一本让人开悟的书,告诉你如何才能“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
3. 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现代实践派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创作
4. 童书妈妈三川玲作序推荐,朱永新、樊登、脱不花、郝景芳、钱志龙 私家推荐
5. 家庭教育, 如果只读一本书, 这本书足矣。 如果要读多本书,这本书应该放在第一个读……读完这本书, 对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会有一个高屋建邻的理解(豆瓣网友)
6. 案例给的特别好,想起不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很多事情恍然大悟。(豆瓣网友)
7. 这本书就是在教我们怎样学会尊重,其实不仅仅是对小孩,对我们身边的长辈,爱人都是一样的!(豆瓣网友)
8. 关于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也反思平时自己的行为习惯……育儿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世上本来就没有叛逆的孩子,有的只是跟不上孩子步伐的父母。
9. 50万册纪念版感恩上市
10. 附赠21天养育挑战记录表、精美书签
推荐序
童书妈妈三川玲
我经常邀请父母们列出当下孩子最让他们头痛的特点,于是我得到第一堆词:挑剔、爱哭、动不动大发脾气、打人、撒泼打滚、害羞、拖延、挑食、抱怨、懒惰、撒谎、沉迷游戏……
我也会邀请同一批父母畅想孩子18岁的时候,你最想孩子拥有的特质,于是我得到第二堆词:勇敢、体贴、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热爱运动、积极、合作、勤奋、奉献、内心强大……
孩子们从当下令人烦恼的第一堆词形容的状态到18岁时让人向往的第二堆词形容的状态,父母在其中要做的事情,就都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
《孩子:挑战》诞生于1970年代。
那时候,人类文明社会已经陆陆续续结束了权威时代、威权时代,不再是一些人说的话天生就是对的,另一些人只能服从听从。“君君”跟“臣臣”可以平等对话,“父父”“子子”地位也是平等的。
事实上,全世界也是从“二战”以后才开始真正开启人人平等,连孩子都跟大人一样平等的时代。所以,我们对于如何跟看上去弱小幼稚实际上也非常弱小幼稚的孩子平等相处的经验,几乎是空白的。
《孩子:挑战》是关于这些经验的第一本书。
《孩子:挑战》探索的主题是如何做父母、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每个人做父母都有第一次,拥有多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对大孩子很灵的教养方法,再无法套用到小孩子身上。在这个家庭有效的方法,也很难直接套用到另外的家庭。所以,几乎没有自然形成的家庭教育专家。
《孩子:挑战》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一提起要平等对待儿童,总有心地善良的人提出要“蹲下来跟儿童说话”,常常会有人说儿童天真无邪,勇敢无畏、天生善良,充满灵性,说出来的句子都充满哲思……成年人与之比起来世俗、油腻,贪婪而虚荣。不得不说,这并不是真正平等的态度,这是把儿童美化,甚至神圣化,把成年人丑化、类型化的行为—— 这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甚至,我想说这是虚伪的平等,这种虚伪的自欺欺人的“平等滤镜”,会让人像睁眼瞎一样看不见真相。
《孩子:挑战》的作者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看孩子的眼睛,跟科学家的望远镜、显微镜一样,是广域、细致而无情的。我很乐意跟你分享几个有趣的例子。
看看广域:两岁的女儿不管妈妈制止多少次,总是故意从婴儿推车里伸出脚尖去蹭地面;七岁的儿子不管妈妈叫多少次都口头答应但久久不下楼来吃早饭;八岁的儿子花粉过敏不停地发出吸鼻子的声音但就是不去拿纸巾……作者会把这些发生在不同家庭的小事放在一起来总结出规律:孩子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刺激家长发怒,家长的反应则总是在说“不要”“快点”“安静下来”“停止这样”……就像挥挥手把苍蝇赶走但苍蝇一会儿就回来了。德雷克斯幽默地把这种被孩子惹得恼火又无可奈何的行为叫作“赶苍蝇”。
看看细致:你知道为什么父母经常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折磨得崩溃?如果孩子反复询问相同的内容,方式也是一遍遍重复,前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第二个问题就冒了出来,你就知道孩子是为了问而问,而不是为了学而问,孩子只是喜欢傻乎乎以为自己在满足孩子宝贵求知欲的父母为自己忙碌的感觉。作者不但指出这是孩子的陷阱,还会神预测孩子们的把戏如果被拆穿,会表现出无辜、生气、愤怒。幸好作者还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办。
再看看无情:有时候,你甚至在这本书里面看见这样的句子——“卡拉把妈妈训练得很好……她知道妈妈不想让她生气,如果妈妈拒绝她,她就会吊着脸摆出不高兴的样子,让妈妈难受……如果妈妈做一下记录,她会惊讶地发现,这样的‘就这一次’其实有多少!妈妈应该思考一下,卡拉这样的‘经常胜利’其实暗暗传出隐约的恐吓,让她的要求越来越过分。”
看见孩子“ 训练” 父母、向父母甩脸子、恐吓父母……这些冷酷无情的观察是不是让你心惊肉跳?
我必须要说,这种广域的、细致的、冷静无情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接近孩子的真相,这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因为我们要学习的跟孩子互动的方法,最后是要真正起效的。而只有基于真相的方法,才会真正让父母和孩子有所收获。
我建议读者用非常开放的、接纳一切的心态去看第二章《了解孩子》和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这两章的内容是关于孩子的真相的。德雷克斯的重要创举是在第四章指出了孩子不当行为的四种错误目标,注意,不是动机,也不是原因,而是目标。这是全书解决方案的事实基础。
同时我建议大家要实实在在实践“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后果”“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保持规律”“花时间训练”“赢得合作”这五个章节,读这些章节需要的时间不多,就算最慢的人两小时也能做到,但实践它却需要时间,而且你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很多疑惑。好消息是,本书其他的所有章节都在谈论具体场景下如何辨析如何处理的方法,在正文结束的附录部分甚至还给了一些练习题和建议答案。
《孩子:挑战》研究的家庭并不仅仅是模板一样的普通家庭,它研究独生子女家庭,也研究多子女家庭,研究父母双全的家庭,也研究单亲家庭,它关注健康正常的普通孩子,还帮助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它不放过对孩子把戏的戳穿,哪怕她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它总结的教养原则应用于所有场景,并不会因为单亲、残疾而有所松动。你越看到最后,就会越热爱这份严格。
在谈到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时,德雷克斯举了三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的例子:先天没有右臂的伊迪丝对身体的严重缺陷并不屈服,从婴儿时就学会了用三肢爬行,她用一只胳膊完成双胞胎妹妹用双手完成的事情,最后结婚成为出色的家庭主妇;患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的艾伦在妈妈鼓励下运动,十六岁成为学校游泳队明星;四岁的麦琪有严重视觉障碍,但并非全盲,她在可以跟正常人做一切事情的情况下,家人对她非常同情,每个人都为她服务,想尽各种办法让她高兴,结果麦琪对自己的身体缺陷完全屈服了,她的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这三个例子可能只有花四十年工夫的德雷克斯才能收集到,但揭示的真相让我们每个人都动容。原来我们对所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视同仁,不抱有同情、愧疚的心理,不提供额外的服务,相信孩子坚强的内在,这才是对孩子赤忱的大爱。
这对于因为单亲家庭对孩子抱有歉疚,想尽可能让孩子高兴一点、容易一点的父母,是多么及时的提醒,也是对他们心灵多么巨大的解放。
书中举到一位离婚的母亲和儿子发生的权力之争:儿子想在周三去打球,而妈妈周三固定有聚会,谁也不让谁。德雷克斯建议妈妈退出冲突,让儿子自己选择,最后儿子做出的决定是让着妈妈:因为“爸爸过世之后,那些朋友对妈妈很重要,不让她聚会对她很不好”。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热泪盈眶,我们是想要一个我们尽可能让他高兴、满足他所有需要的孩子,还是要一个能够看见妈妈不容易、体谅的孩子?我们是要眼前弥补我们的愧疚抱歉,还是要给孩子一辈子都强大、敞亮、体贴的品格?
我很开心,你打开了这本书。
对于你的孩子来说,因为你读了这本书,他将拥有:鼓励他的付出和努力的人,温和而坚定地帮助他内在成长的人,不会为了眼前方便放弃他的大好前程的人,深深理解他并从内在尊重他的人,接纳并且欣赏他本来样子的人。
你的孩子会拥有越来越厉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愿与之合作并留下的知心朋友,拥有能够面对生活中所有挑战和苦难的信念和决心。
他也很可能是个严谨的学者、热情的实践者、慈悲的奉献者,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德雷克斯和他的老师哲学家阿德勒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