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南方报业的记者们对韩寒的数次采访。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和韩寒的六年长谈(2006-2012)、你问·韩说、多面韩寒。
南方报业的记者们在六年时间里对韩寒进行了数次采访,汇集成这样一本书。韩寒在他的作家、赛车手、歌手身份下,用他顽强的尖锐和叛逆,骄傲和对自我的迷恋,还有执着、勤奋和自信,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青春偶像。 在媒介的炒作下,韩寒的形象被放大了,他也从报纸的文化版、体育版走向了娱乐版、社会版,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熟知的公众人物。但是,在媒介、电视里,我们看不清楚这个三十岁的年轻人的真实面孔,也无法判断他的内心状态,也无法预知他的未来。给韩寒画像,其实也在给一代人画像。 韩寒,男,上海市金山区人,亚洲知名作家,赛车手,《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此外,“韩寒”在韩寒出生前是韩寒父亲韩仁均的笔名。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2010年4月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影响力100人”。这本《说吧韩寒》(作者南方周末)是对其的访问记。
“我相信我的读者会慢慢学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挺好的,这样的人往往在社会变革中不会起傻逼的作用,如果有越多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变革就会越平衡。”韩寒对他们充满自信。
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八零后,几乎是韩寒的同龄人;关心社会现实并积极参与其中;有些文艺情结,但已然理性;的主张和行动力,可以将其从人群中区别开来;喜欢韩寒,让他们独立又互通。
爱“围观”的宋伟江被称为“富二代”,嘴边挂着韩寒的观点,兜星揣着《民主的细节》,“这也是韩寒的书。”
打游戏是宋伟江的主要“工作”,1985年出生,无兄弟。大专毕业后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在亲戚的公司做了一阵,重新回复到“游戏”状态。父母并不急于让其就业,母亲更愿意在他打游戏的间隙,把饭菜端到他手边,将水果切成块喂到他嘴里。但是他焦急,急着成长。
大专毕业那年,宋伟江独自去了北京,在一家麦当劳餐厅打工,晚上就地铺些报纸睡在餐厅内。他对每一个用餐的人微笑,与独坐窗口的顾客聊天,凭着一点点外语伎俩做翻译。转眼几个月过去,他又去苏宁卖场做销售,来打听电器的老人家喜欢他,因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他不记得赚了多少钱,但是他觉得自己“赚”大了。路过地上一块香蕉皮,宋伟江喊同伴“等等”,他转身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乐呵呵回来:“走吧。”倒是让身边人尴尬起来。
宋伟江也有很多尴尬的经历。在公交车上捡到二十块钱,他特意抄下纸币序号,下车送交派出所,遭到拒绝。他无奈接过钱币,重新坐上公交车,到达公交车底站,送到车站值班员处,说:“钱放在你们这里吧,也许失主会来找。”值班员惊愕的表情令其“无地自容”:“我哪里错了?从小不就是这么教的吗?”
这种执着的善良与韩寒有些相似,“有车子停放不好,我会去贴条,写上:车子停这里会挡住车库车子的视线。”韩寒会在马路中央的坑边,放下“雪糕筒”,尽管下次路过时发现“雪糕筒”已经被人拿走L
钱云会案中,韩寒的《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唤醒了宋伟江。他突然觉得盲从是件可怕的事,“我需要读书,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学会上微博后,宋伟江更愿意亲临现场“围观”社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