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琳·贝尔,英语文学硕士,动笔写这本日记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1942年,维希政府出台反犹法令,她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就在集中营解放的前几天,她在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溘然长逝。此后的半个世纪,手稿一直是其家人痛楚的珍宝。经法国大屠杀纪念馆研究者的努力,《海琳日记》的原稿终于在数月之内破茧成蝶。
1942年,总有一些午后,在这些街上,战争和沦陷似乎很遥远,近乎虚幻。但这个名叫海琳·贝尔的女孩,深知自己陷于罪恶和野蛮的深处,却无法告诉那些殷勤而漠然的路人。于是,她写了一部日记。她是否预感到,在遥远的将来,会有人来阅读它?抑或害怕,怕自己的声音同无数遭屠杀的人一样,随风而逝,不着痕迹?在翻开书页之前,我们要屏息敛声,聆听海琳·贝尔,同她并嫡向前。这个声音、这个人,将陪伴我们直到永远。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假如有一天我被捕了,安德烈会将这些纸页收好,想到这个我便很欣慰。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最最宝贵的东西,因为现在我已不再珍视任何物质的东西,应当捍卫的是它们的灵魂和记忆。
——《海琳日记》,1943年10月27日
一位年轻姑娘走在1942年的巴黎街头。自那年春天开始,她便心中忐忑,有不祥的预感,因而从4月起写下了这本日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读每一页日记,她仿佛就在我们身旁。占领时期的巴黎,有时,她感到如此孤单,而我们却陪伴她日复一日。在那个寂静的巴黎,她的嗓音这般真切……
第一日,1942年4月7日星期二,下午,她要去维尔朱斯特街四十号保尔·瓦雷里的门房那里取一本书。她大胆要求年迈的诗人在上面题了字。按响门铃,一只猎狐犬吠叫着扑上来。“请问瓦雷里先生是不是留了包裹给我?”瓦雷里在衬页上写道“赠海琳·贝尔小姐”,下面是“醒来时分,如此静谧柔和的光,这般活泼生气的蓝”。
从海琳·贝尔的日记看,4月和5月的巴黎,同瓦雷里的诗句正相吻合。海琳常去索邦大学,准备英语学位考试。她同一个“灰眼睛男孩”相依相伴。他们不久前在苏弗洛街的文学院相识,在那里听巴赫的康塔塔、莫扎特的单簧管和管弦乐协奏曲……她和这个男孩及其他同学一起穿过拉丁区。
海琳·贝尔,英语文学硕士,动笔写这本日记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1942年,维希政府出台反犹法令,她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就在集中营解放的前几天,她在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溘然长逝。此后的半个世纪,手稿一直是其家人痛楚的珍宝。经法国大屠杀纪念馆研究者的努力,《海琳日记》的原稿终于存数月之内破茧成蝶。
法文版序
日记◎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中文版后记◎殉难的生命
附录一◎海琳·贝尔的家庭
附录二◎海琳·贝尔阅读书目
附录三◎海琳·贝尔在被捕当天致姐姐德尼丝函
译后记